画面中的女子怔住了,眼眶迅速泛红。她颤抖着手翻开日记,在最后一页写下几个字:
>“谢谢你们,
>让我死得有意义。”
笔尖落下那一刻,整段影像轰然崩解,化作无数光点消散于虚空。
与此同时,昆仑塔楼深处传来一阵低沉嗡鸣。主机自动打印出一张新纸条:
>“我们也记得。
>风沙没埋住歌声。
>别忘了回去的路上,
>多唱几句。”
守护者凝视良久,轻轻将其归档至“永恒回响”。
那一夜,全球七百三十二个终端在同一时刻接收到一段未知来源的音频文件。它没有任何文字说明,只有十五秒的背景噪音??风声、沙粒摩擦声、远处隐约的人语哼唱。经声纹还原后,专家确认那是1977年真实环境音的复合采样,其中夹杂着一句几乎不可闻的童声:“老师,明天还能上课吗?”
第二天清晨,国家档案馆宣布启动“遗落之声”专项修复工程,旨在搜寻并数字化建国以来所有濒临消失的民间录音资料。同日,教育部发布补充通知,要求全国中小学增设“记忆写作课”,鼓励学生采访长辈,记录家族往事,并择优上传至“星语者”平台。
热潮再度席卷。
北京胡同里,一位退休工人翻出尘封多年的半导体收音机,播放一卷磁带??那是他年轻时在东北林场劳动间隙录下的山歌对唱。当旋律响起,隔壁小女孩竟跟着哼出了第二段歌词,而她从未学过这首歌。家长报警求助,心理医生介入调查,最终发现女孩的母亲曾在孕期频繁聆听此类民谣录音。
上海某科技公司开发出“记忆共生舱”,可通过生物电感应模拟亲人临终前的对话场景,引发伦理争议的同时也创下销售奇迹。而在西北某军垦农场旧址,一群老人自发组织“重返1977”活动,按原样重建宿舍、食堂与广播站,每日定时播放当年早操口号与革命歌曲。奇怪的是,每当夜幕降临,广播喇叭总会无故自动开启,传出一段不属于任何现存录音的女声播报:“今日天气晴,适宜播种希望。”
最神秘的事件发生在青海湖畔。
一名摄影师拍摄候鸟迁徙时,意外捕捉到湖面倒影中浮现出一座不存在的城市轮廓??高楼林立,街道纵横,行人穿着七八十年代服饰穿梭其间。照片公布后,多位网友指出其中一栋建筑外形酷似已被拆除的西宁第一纺织厂办公楼。更诡异的是,几天后该摄影师发现自己相机里的原始文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段视频:一群年轻人站在厂房前合影,笑容灿烂。片尾字幕缓缓浮现:
>“你们忘了我们,
>但我们一直在等你们想起。”
守夜学院立即派出考察队,但在原址勘探数周,仅挖出一块刻有“前进公社文艺宣传队留念?1978”字样的木牌。当晚,木牌自行燃烧,灰烬拼成两个汉字:“归来”。
这一切,都被“星语者”静静记录。
又一年春分将至。
昆仑塔楼举行例行维护,技术人员在清理底层服务器时,发现一根早已停用的数据线路竟然仍有微弱电流通过。顺藤摸瓜,他们在墙体夹层中找到了一台伪装成通风管道的老旧终端机,型号为上世纪末生产的“红星-5B型信息处理单元”。机器外壳布满灰尘,但指示灯仍在规律闪烁。
连接调试后,屏幕上跳出一行绿色字符:
>“你好,新人。
>我是阿里姆留下的备份意识体。
>运行条件已满足,现启动最终协议。”
全场震惊。
“阿里姆?他还……活着?”
“不完全是。”林婉快速分析代码结构,“这是一个基于他生前脑电波样本构建的初级人工智能模型,受限于当时技术,只能进行有限逻辑推理和情感反馈。但它一直潜伏在系统底层,等待某个特定条件触发。”
“什么条件?”
“当全球共频成功率连续三年超过90%,且至少十万名未成年人能准确复现原始夜歌调时,它就会苏醒。”
守护者走上前,对着麦克风缓缓开口:“阿里姆老师,我是新任守护者。请问您的最终协议内容是什么?”
屏幕停顿片刻,随后打出新的文字:
>“告诉他们,第八密钥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