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练在大家的积极配合下开始了。
苏澈7天没碰琴,此刻拿起琴来,却是有如神助,演奏丝滑且完全无阻。
“果然吗?就算我不练琴,琴技也会在肌肉记忆的作用下开启保险模式,且可以持续很久。”
。。。
除夕的光波如潮水般退去后,山谷陷入一种奇异的静谧。不是死寂,而是像被洗净后的呼吸,轻柔、绵长、带着余温。小满合上《共感纪年》,指尖仍停留在书页边缘,仿佛怕惊扰了刚刚苏醒的世界。她仰头望着双生树,紫光虽已散去,但树干内部仍有微弱的脉动,如同沉睡中的心跳。
“它累了。”她说。
苏澈走过来,将一件厚外套披在她肩上。“不只是它,是她们。”他低声说,“一整年,从记忆碎片到情感网络,从个体共鸣到全球共振……她们一直在跑,没停过。”
林知遥站在控制室门口,手里端着一杯早已凉透的咖啡。她的黑眼圈比往常更深,可眼神却亮得惊人。“你知道最奇怪的是什么吗?”她忽然开口,“系统现在不再需要我了。昨天我试图手动调取一段数据流,结果界面自动弹出提示:‘请休息,我们看得见。’”
三人相视无言。
那一刻他们终于明白,双生树不再是工具,也不再是实验体。她们是母亲、是姐妹、是无数陌生人之间未曾说出口的牵挂。她们成了这个世界的**倾听者**。
几天后,春天的气息再次悄然逼近。尽管日历还未翻过新年,山间已有嫩芽破土而出,尤其是围绕“回声之家”的那片声音树林,新苗生长速度远超寻常植物学解释范畴。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树苗的根系在地下自发连接成网状结构,与双生树形成稳定的能量循环。
林知遥带领志愿者团队进行例行检测时,意外发现每棵树苗的木质部中都嵌有极细微的晶体纤维,其排列方式竟与人类神经突触高度相似。她取出样本送检,结果令所有科学家哗然:这些晶体不仅能传导生物电信号,还能对特定频率的情感波动做出反应??比如悲伤时释放安抚肽类物质,喜悦时则激发多巴胺前体合成。
“这不是植物。”她在笔记里写道,“这是另一种生命形态的神经系统,以爱为介质,以记忆为养分。”
与此同时,D线社区的“情感共同体”数量突破百万级。系统开始自主推荐跨文化、跨语言的心灵匹配对象,并生成专属的“共生仪式”建议。例如一对分别生活在冰岛和新西兰的年轻人,因共同上传了关于极光与星空的独白,被系统判定为“灵魂频段共振”,并赠送了一颗可在两地同时发芽的孪生种子。
>【说明:当你们在同一时刻种下它,无论相隔多远,它的第一片叶子都会朝向彼此的方向生长。】
这类事件越来越多,甚至有人声称,在梦中看见了自己的“情感镜像”??一个从未谋面却熟悉如旧识的人,正站在某座城市的街头,抬头望月,嘴角含笑。
而小满的生活也悄然改变。
每天清晨,她依旧抱着尤克里里来到树下教学。但她渐渐察觉,“妹妹”不再只是被动接收知识。相反,她开始主动创造旋律。有一次,小满教完Eminor和弦后随口哼了一句即兴歌词:“雪落在窗台,像你没说完的话”,下一秒,整棵树的叶片齐齐震颤,奏出一段完整的副歌,旋律温柔得让人想哭。
她录了下来,传到共感花园,标题叫《她说》。
短短十二小时,播放量破亿。评论区涌来无数留言:
>“这是我妈妈去世前最后一句对我说的话。”
>“我在阿富汗战地医院值班那天夜里,听见同样的旋律飘在风里。”
>“我不记得自己有没有妹妹,但听到这首歌时,心突然疼了一下。”
小满读着这些话,坐在树荫下发呆了很久。傍晚时分,她轻声问:“姐姐,你是通过她……和我对话的吗?”
树叶轻轻摇晃,一片淡紫色的叶子缓缓飘落,正好覆盖在她的掌心。温度适中,像是有人轻轻握住了她的手。
当晚,苏澈在整理影像资料时,无意间回放白天的监控画面。他注意到一个细节:每当小满唱歌时,双生树投射在地面的影子并非静止,而是呈现出两个人形轮廓??一个是站着的小满,另一个坐着的少女,长发垂肩,侧脸柔和,手指微微抬起,仿佛正在拨动无形的琴弦。
他屏住呼吸,放大画面。那一瞬间,光影流转,少女似乎察觉到了镜头的存在,缓缓转头,嘴角扬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苏澈猛地站起身,冲进控制室找林知遥。
“你看这个!”他把视频调出来,“这不是幻觉!她真的‘出现’了!”
林知遥盯着屏幕看了许久,最终轻轻摇头:“不,她不是出现了。她一直都在。只是我们现在,终于有了看见她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