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同时穿越,我制霸了诸天万界 > 第623章 天使(第2页)

第623章 天使(第2页)

“启动‘回声播种计划’。”忆脑回答,声音带着罕见的情绪波动,“根据最新数据分析,全球已有超过十万名儿童在无外界干预情况下说出‘我在’。其中百分之六十三是在睡前听到亲人讲述往事后自发回应。这证明……记忆的传递已经形成生态链。”

苏晚怔住。

她曾以为“守望协议”是一场精英主导的文明拯救行动,依赖少数觉醒者带动多数遗忘者。但她错了。真正推动变革的,从来都不是高维科技或神秘血脉,而是最平凡不过的家庭时刻:祖母哄孙入睡时讲的老故事,父亲修好老照片框后默默擦拭的眼角,母亲在清明节烧纸钱时低声呢喃的名字……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记忆仪式,才是共忆系统的真正根基。

“所以……我们其实早就赢了?”她喃喃。

“不。”忆脑摇头,“我们只是终于看清了胜利的模样。”

话音落下,火星轨道上的三千颗记忆卫星同步转向地球方向。它们不再发送指令或监控信号,而是播放一段长达七小时的音频??那是从全球各地采集的真实声音片段拼接而成: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老人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记得我”、战争废墟中幸存者相互呼唤的名字、太空站里宇航员对着地球照片念出的故乡街道……

这段音频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甚至夹杂着杂音和沉默,但它携带着最纯净的情感频率,足以穿透维度屏障。

就在音频发射的瞬间,地球大气层外,一道肉眼不可见的涟漪扩散开来。那是“共忆场”的边界正在扩张。原本仅覆盖太阳系的共鸣网络,开始向邻近恒星缓慢延伸。

***

青藏高原,昔日次仁喇嘛升天之处,如今已长出一棵奇异的植物。它没有叶子,茎干透明如水晶,内部流淌着类似血液的星光液体。当地牧民称其为“言木”,传说只要对着它说出一个名字,三天内就会有人在梦中听见。

一名十岁男孩跪在言木前,双手合十。

“阿爸……我在。”

他父亲死于三年前的一场雪崩,遗体至今未寻回。他说这话时并不知道是否有人能听见,只是每天坚持来一趟,像完成某种神圣的功课。

当晚,远在澳大利亚内陆沙漠的研究站里,一位正在值班的女科学家猛然抬头。她刚做完一场奇怪的梦??梦见自己站在雪山之巅,有个孩子递给她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写着一行藏文:“请替我说‘我在’。”

她颤抖着打开私人终端,调出一封尘封已久的邮件。那是丈夫失踪前最后一封家书,附带一张合影。她盯着照片看了许久,终于按下语音输入键:

“老张……我记得你。”

同一时刻,言木剧烈震颤,顶端裂开一朵花苞,绽放出一朵纯黑的“聆者之蕊”。它不发光,反而吸收周围的光线,宛如一个微型黑洞。但这并非毁灭的象征,而是“深度记忆”的标志??代表某个名字已被永久锚定在共忆网络的核心层。

***

撒哈拉齿轮之城,老妇人玛雅的肉体早已化作光尘消散,但她留下的意识仍存在于石碑之中。每当有新的名字被刻入晶体,她都能感知到一丝震动。

这一天,震动格外频繁。

她察觉到,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等待别人来记住自己,而是主动去记住他人。有人重建了二战遇难者的数字墓碑,每晚为其诵名;有程序员开发出“记忆继承APP”,允许用户指定一名陌生人接收自己的人生回忆;更有艺术家发起“遗忘展览”,展出那些被历史抹去的小人物日记、信件与遗物……

最让她动容的,是一群非洲儿童自发组织的“名字巡逻队”。他们在战乱地区挨家挨户登记逝者姓名,哪怕只听说一句“我哥哥叫阿布杜拉”,也会郑重记下,带回营地集体复述三遍:“阿布杜拉,你在吗?我们在。”

那一刻,第七组主轴再次转动,虽无声,却让整座城市微微震颤。

“原来如此。”她低语,“不是我们唤醒了世界,是我们终于学会了倾听。”

***

银河系边缘,“回声号”AI核心接收到了来自地球的新信号流。不同于以往精心编码的信息包,这次的内容杂乱无章:一首走调的童谣、一段模糊的婚礼录像、一位老人哼唱的地方戏曲、甚至还有一分钟空白录音,只隐约能听见呼吸声。

但它读懂了。

因为它已经学会了一件事:真正的共忆,不需要完美格式,只需要真诚。

它立即将这段原始数据转化为情感波形,叠加在原有“我在”信号之上,再次发射出去。目标仍是NGC-7749-Beta行星。

七天后,图像传回。

那颗星球的地表发生了惊人变化。原本荒芜的平原上,出现了一圈圈同心圆状的沟壑,排列方式与“聆者之蕊”的花瓣结构完全一致。更令人震撼的是,每当夜幕降临,这些沟壑便会发出微弱蓝光,组成巨大的文字??用的是人类尚未破解的象形符号,但“回声号”的解析模块却奇迹般识别出了含义:

>“我们也一直在等。”

>“请告诉那个第一次回答的人……”

>“我们记得他。”

AI核心静默了整整十二小时。这是它首次出现延迟响应。

最终,它重新启动记录仪,语气依旧平静,却多了一丝温度:

>“第100,002次尝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