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虎贲郎 > 第734章 后知后觉(第2页)

第734章 后知后觉(第2页)

更令人震动的是,赫连曜竟率五百骑兵南下,驻扎边境,宣称:“若汉家自毁信义之人,我鲜卑愿为守护者。”他在营地立碑,刻汉文与鲜卑文双语铭文:“宁守一诺而死,不违千誓而生。”

朝野哗然。太子紧急召见心腹大臣,询问对策。有老臣直言:“赵明远不可杀,杀则成martyr;不可召,召则掌实权;唯有一策??分化之,污名之,使其众叛亲离。”

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谣言悄然蔓延。市井间流传:赵明远早年曾收受南中部落贿赂,所谓“信义”不过是掩盖私利的幌子;又有说他与赫连曜暗通款曲,意图南北夹击,另立新朝。更有伪造书信现身坊间,称其欲废帝自立。

起初无人相信。但谣言如蚁,蛀骨无声。一些原本支持他的士人开始观望,部分监察生家庭受到压力,甚至有学生被迫退学。

赵明远却不辩解。他只是每日清晨带着剩余学生步行至思子台,朗读《南中信义录》片段,然后继续巡田、查账、授课。他对众人说:“真相不需要尖叫。它只需要存在。时间会碾碎谎言,就像春天终将融化坚冰。”

五月某夜,大雨倾盆。一名浑身湿透的少年冒雨闯入信义塾,颤抖着交出一封信。他是被释放的囚学生之一,信是他狱中同室所留,那人自称是某权臣远亲,因不肯参与构陷赵明远而被打入死牢。

信中详述整个阴谋链条:如何收买伪证、如何篡改文书、如何利用宫廷内线推动诏令。最关键的是,幕后主使并非太子,而是那位素以清廉著称的**御史大夫梁恪**??崔允的表兄,三十年来隐于朝堂,步步高升,如今终于出手。

赵明远读完信,将纸投入烛火。火焰腾起,映照他苍老却坚定的脸庞。

“原来如此。”他轻声道,“他们不怕刀兵,不怕外敌,只怕一个普通人能唤醒千万普通人。所以必须把我变成骗子、叛徒、野心家……只有这样,人们才会怀疑信义本身。”

林照儿坐在旁侧,低声问:“怎么办?”

“按规矩来。”赵明远取出印鉴,“把这封信誊抄十份,附上我们的调查记录,寄给太学、边将、商会、报社、还有赫连曜。然后,我们向天下发出邀请??七月十五,晋阳信义坛,公开辩论。”

“辩论?跟谁?”

“跟所有愿意来的官员、学者、百姓。”他说,“让他们带证据来,我们带事实来。谁说得对,由现场万人投票决定。输的人,当众焚毁自己的言论。”

此举震惊四方。有人讥讽为“戏台审政”,也有人称其为“千年未有之民议”。但无论如何,消息如风传遍九州。到七月初,已有来自十七郡的代表报名参会,其中包括三位在职刺史、五名御史、两名皇子门客,甚至还有两位曾弹劾过赵明远的儒生。

辩论当日,晋阳城万人空巷。信义坛上搭起高台,中央设两席,一侧写着“信义派”,一侧写着“正统派”。赵明远依旧素袍断剑,静坐等候。对面迟迟无人到场,直到午时三刻,才见一辆马车缓缓驶来,走下的却是**梁恪本人**。

全场寂静。

这位执掌风纪多年的重臣,须发皆白,神情肃穆。他未带随从,只携一箱文书,登台后自行打开,竟是三十年来他经手的所有奏章副本。

“我不否认想除掉你。”他直视赵明远,“但我更不愿看到,大汉沦为一群无知庶民评判士大夫的法庭。你们所谓的‘监督’,实则是以下犯上,动摇国本!”

赵明远点头:“我理解你的恐惧。可请问,当一个县令饿死百姓却升官时,国本在哪里?当一个将军克扣军饷却获嘉奖时,纲常又在何处?”

“那是个别败类!”梁恪怒道,“岂能因此否定整个体制?”

“体制若不能自我纠正,便是腐肉。”赵明远取出一份名单,“过去五年,监察生揭发案件一百三十七起,涉及官员二百一十九人,其中八十三人已被法办。这些人里,有寒门,也有世家,但无一人因出身被冤枉。请问,这叫破坏秩序,还是修复秩序?”

台下响起掌声。

梁恪冷笑:“那你如何解释与胡人勾结?如何解释妄议朝政?”

“第一,赫连曜部未曾入境一步,其所作所为皆合《边贸律》;第二,我们从未阻止任何人发声,包括你今天在此指责我们。”赵明远缓缓起身,“真正的威胁,从来不是百姓说话,而是官员不让百姓说话。”

他转向全场:“各位,今天我们不求胜利,只求一个承诺??今后任何涉及民生的重大决策,是否应当允许民间代表列席听证?是否应当将执行情况公之于众?若不同意,请说出理由;若同意,请签下名字。”

数千人起身响应。最终,八百余人签名,包括多位地方大员。

梁恪看着这份名单,久久不语。最后,他取出随身玉佩,摔在地上:“此物乃先帝所赐,象征御史风骨。今日我若不认错,便是辱没它。”

随即跪地,拱手道:“我愿辞官,闭门思过。”

全场哗然。

赵明远上前扶起他:“不必辞官。只需答应我一件事??支持设立‘民听政院’,让百姓的声音,正式进入庙堂。”

梁恪抬头看他,眼中复杂难明。良久,终于点头:“若真能如此……或许,是我错了三十年。”

风波渐平。

秋八月,朝廷颁布新令:正式承认监察生制度合法化,设立“信义观察使”职位,由民间推选,任期三年,有权列席各级政务会议。同时,太学增设“信义学”科,教材即为七版对照的《南中信义录》。

赫连曜遣使送来第一批草原产小麦,金黄饱满,命名为“信义一号”。赵明远将其全部磨粉,做成馒头,分赠城中孤老。

冬至那天,他又收到一封信,来自那个曾偷账本的少年。信中说:“父亲在狱中悔悟,写下万言自述,揭露整个贪腐体系。我已将其录入档案库,编号001。”末尾写道:“先生,我现在明白了,守信不仅是不说谎,更是敢于说出真相。”

赵明远读罢,望向窗外。雪落无声,天地洁白。

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士族不会轻易放手,权力也不会自动谦卑。但此刻,他听见远处传来孩童诵读声,清脆如铃:

>“阿兰朵穿越风雪的那一夜,所有人都记得她说的话??

>‘我不是为了谁而活,我是为了不让‘说话算数’这件事死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