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大唐:太平公主饲养指南 > 第五百零二章 宫廷之变(第2页)

第五百零二章 宫廷之变(第2页)

一位老妇人说:“我想对我死去的老伴说,那次你醉酒打我,我不是真的原谅你了。我只是太怕孤独,所以忍了下来。但现在我不怕了,所以我今天才说。”

一名少年军官说:“我父亲战死沙场,人人都叫我英雄之后。可我知道,他是因为临阵怯战被主帅下令处决的。我不敢说,怕辱没家门。可昨晚我梦见他流泪,他说:‘儿子,我想让你活得轻松点。’”

最令人动容的是一位哑女。她自幼不能言语,靠手语与人交流。此刻她请翻译代述:“我妈妈说我是个诅咒,因为我出生那天,奶奶去世了。她从来不抱我,也不让我叫她。我学会写字后,第一句写的是‘妈妈我爱你’。她烧了那张纸。今天,我还是想说这句话??妈妈,我爱你。即使你从未爱过我。”

全场寂静。忽然,山谷深处传来一阵清越铃声,久久不息。人们抬头望去,只见终南山巅,一道彩虹横跨天际,正落在绿蘅碑顶。碑旁立着一名白发老者,手持竹筒,正是那位巡游一生的驿使。他已九十高龄,此生收录“未言之语”一万三千七百余条。此刻他缓缓打开竹筒,将所有记录投入火中。

火焰腾起瞬间,空中竟浮现出无数光影,皆为人形开口说话之状。有人笑,有人哭,有人颤抖着说出“对不起”,有人坚定地说出“我愿意承担”。光影交织,汇成一条璀璨星河,流向远方。

老者含笑闭目,安然离世。

皇帝亲自主持葬礼,追赠其为“传心大夫”,并在启唇谷立“万语碑”,刻下他毕生收集的第一百零八条心声??来自慈音庵老尼的那一句:“师父,我现在说了……对不起,我活下来了……但我一直没说……我想你们……”

同年夏,江南大旱。百姓焦渴,田地龟裂。地方官束手无策,只得组织祈雨仪式。然而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数百名曾在“儿童言室”受助的孩童齐聚庙前,手拉着手,齐声朗读《心政实录》中的句子:

>“一切苦难,始于不说;一切解脱,始于开口。”

>“你说出的每一句真话,都是对世界的重建。”

>“铃响一时,话传万世。”

声音清脆如泉,回荡山谷。三日后,乌云骤聚,甘霖普降。农人奔走相告,谓“童言感天”。

科学家郎中令再度考察,提出惊人假说:人类集体真诚言语所产生的声波频率,可能影响大气电离层,进而引发气象变化。皇帝未予否定,反而拨款设立“言语气象司”,专门研究“心声与自然共振”现象。

秋日,第三代“倾听使”完成培训,正式出师。他们不再依附官府,而是自由行走于城乡之间,以一枚银制答心花耳坠为信物。他们的誓言只有两句:

>“我愿为你倾听。”

>“我说出的话,也请你听见。”

其中一名年轻女子前往西域,探访昔日“赎罪旅”老兵。她听说,那十三名队员如今散居各地,有的务农,有的教书,有的仍在边境巡逻。她逐一寻访,记录他们的近况。

当她来到最后一个老兵家中,老人正在教孙儿识字。墙上挂着一幅画:沙暴之夜,篝火旁十三人围坐倾诉,远处一朵发光的答心花指引归途。

女子问:“您相信那是奇迹吗?”

老人摇头:“不是奇迹。是我们终于敢说真话了。人一旦不再骗自己,天地就会回应你。”

她又问:“如果有一天,人们又开始沉默呢?”

老人望向窗外星空,轻声道:“那就再有人站出来,问一句:你怎么了?只要还有人愿意问,就一定会有人回答。”

回到长安后,女子将采访整理成书,题为《赎声录》。皇帝读后彻夜未眠,次日颁布最后一道重大诏令:自即日起,全国各县必须设立“第一问学堂”,专授儿童“倾听与表达”课程。教材首篇即为太平公主十二岁时写下的那两个字??“想说”。

小皇子此时已八岁,能熟练运用“倾听呼吸法”。一日课后,他忽然问太傅:“为什么姐姐们都不太说话?”

太傅一怔,随即答道:“因为她们从小被告知,女子不宜多言。”

当夜,皇帝召集六部尚书,宣布增设“女子言权令”:允许女性参与地方议事、公开陈情、担任“倾听使”及“童言监”职务。违令阻挠者,以妨碍心政论处。

此举掀起轩然大波。贵族之家怨声载道,谓“牝鸡司晨,国之不祥”。然而民间反响热烈。短短半年,全国涌现三百余名女“倾听使”,其中不乏曾遭家暴、被迫沉默多年的妇女。她们走村串户,鼓励姐妹们说出痛苦,重建尊严。

一位寡妇在“悔语堂”中坦白:丈夫死后,族人逼她殉节,她假装答应,却在最后一刻逃跑。三十年来,她不敢提及此事,生怕被视为不贞。如今她说出真相,竟有数十名同样经历的女子前来相认,抱头痛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