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以接下来的战役,不能只教孩子“如何不信”,更要教他们“为何仍要信”。
>
>要让他们明白,怀疑是为了更好地相信,而不是为了永远否定。
>
>真相的终点,不是孤独的清醒,而是共同的理解。
第二天,“凤凰徽章”推出第四期功能更新??“共信模块”。
新机制规定:每当用户成功协作破解一条虚假信息后,系统将邀请双方录制一段不超过30秒的真实对话视频,主题如“我为什么愿意相信你”“那次你帮我看清了什么”。这些视频被打包成“信任胶囊”,随机推送给其他用户作为情感激励。
同时,“火炬行动”新增“师生共证计划”:每所试点学校需组建一对“真实搭档”??一名学生与一名老师联合提交每周查证报告,经审核后录入国家级青少年信息素养成长档案。
北京这所初中率先响应。第一组搭档是一名叫小宇的男生和班主任王老师。他们在“每日一谎”挑战中合作揭穿了一则“某名牌大学自主招生内定名单泄露”的谣言,发现所谓“名单截图”实为PS合成,且域名仿冒官网。
录制“信任胶囊”时,小宇说:“以前我觉得老师只会让我背书。现在我知道,她也怕被骗,所以我们一起学怎么保护自己。”
王老师笑着说:“谢谢你教会我,原来学生不只是被保护的人。”
视频上传后,点击量迅速突破百万。
有人评论:“原来对抗虚假最好的方式,不是冷冰冰的技术,而是热腾腾的关系。”
与此同时,黄枝推动教育部起草《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将“批判性思维+共情能力”作为核心培养目标,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一场静默的变革正在发生。
不再是被动防御,而是主动建构。
不再是单一的技术升级,而是整个社会认知生态的重塑。
一个月后,内蒙古牧区小学的那个蒙古族男孩寄来一封信,夹着一片干枯的草叶。
信上写着:
>黄叔叔:
>
>我们学校现在有了“草原之声”广播站,每天放学前十分钟,由同学轮流播报“今日真话”。昨天我讲的是:网上有人说草原沙化是因为牧民养太多羊,但我们采访了三位老额吉(奶奶),她们说其实是上游建厂截了水。我把调查录音放给了全班听。
>
>今天,又有三个同学报名要做下一任主播。
>
>阿爸说,风吹走谎言的速度,取决于有多少人愿意开口说话。
>
>我想,我现在就是一阵风。
>
>这片草,是从山神湖边摘的。它没被诅咒,只是渴了。但我们给它浇了水,它又绿了。
黄枝读完,久久未语。
他把信收进抽屉,拿起手机,拨通苗寨小学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