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内娱顶流:从跑男出道 > 第四百零一章 顾清塌房8 3k(第2页)

第四百零一章 顾清塌房8 3k(第2页)

起初是低频嗡鸣,像是鲸类交流,但随着滤波处理,清晰的人声轮廓浮现出来:一群男女老少齐声哼唱《团结就是力量》,语调杂糅着普通话、粤语、闽南语,甚至夹杂几句俄语和越南语。时间戳显示,录音发生在1969年秋季,地点位于西沙群岛永兴岛附近海域。

“那是‘南海垦荒队’。”符阿公拄拐走上台,接过话筒,“五百多人,全是各地抽调的知识分子和青年骨干。他们白天种椰子、挖战壕,晚上围坐唱歌。后来台风来袭,补给中断,电台失联,整整三个月,靠的就是每天晚上轮流领唱一首歌,让大家保持清醒,不让绝望吞噬意志。”

他顿了顿,眼中泛光:“那年中秋,他们没有月饼,每人分到一小块红薯。有人提议点灯,可岛上没蜡烛。于是大家把椰油倒在贝壳里,插上棉芯,摆在沙滩上,摆成了‘团圆’两个字。那一晚,歌声传了七十海里,连驻岛海军都说,监听站收到了‘来自海底的合唱’。”

全场寂静。

片刻后,一个小女孩跑上舞台,约莫七八岁,穿着黎族童装,手里拿着一支竹哨。她是符阿公的曾孙女,名叫“念海”。

“太爷爷说,我也要唱歌。”她仰头说道,声音稚嫩却坚定,“不然妈妈找不到我。”

她吹起了哨子。

那不是乐曲,只是一个简单的音符,反复不断,稳定在A4=440Hz的标准音高。但在场所有人??包括远在千里之外通过直播观看的观众??都感到胸口一紧,仿佛心脏被无形之手轻轻握住。

因为就在那一刻,整个南海沿岸,从三亚到北海,从湛江到东兴,无数零星的声音相继响起:渔村祠堂里的铜钟、学校操场上的广播铃、寺庙檐角的风铃、甚至某个孩子手中的玩具喇叭……全都自发地发出同一个音高,持续不断,汇成一片覆盖千里的纯音洪流。

卫星监测数据显示,这一夜,地球自转速率出现了极其微弱但可测量的波动??持续约十八分钟,偏差值为0。0003秒。国际时间局最初怀疑是地核运动异常,最终确认:这是大规模人类声波活动引发的地壳弹性形变所致。

“我们改变了地球的节拍。”王杰在日志中写道,“不是因为我们强大,而是因为我们终于学会了倾听。”

三天后,张松文独自登上昌江县霸王岭。据护林员说,每年中秋过后,山顶的野生荔枝树都会结出一批早熟果实,果皮呈深紫色,剖开后果肉透明如水晶,当地人称“忆果”??传说吃了能梦见逝去的亲人。

他在一处悬崖边找到了一棵最老的荔枝树,树干中空,内壁刻满了细小的名字,多数已模糊不清。正当他拍照时,忽然发现树洞底部有个凹槽,里面藏着一只铁皮盒。

又是那只熟悉的盒子。

打开后,里面是一本手工缝制的笔记本,封面写着:“春晖园?南海分册”。翻开第一页,是林晓梅的笔迹:

>“1975年秋,我抵达海南。

>带着十七个孩子的名单,三卷录音带,一支钢笔,和一颗不肯死去的心。

>这里没有围墙,但自由更难。

>我化名‘梅姐’,成为农垦医院的助产士。

>每一个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我都录下来,混进民谣里,寄往北方。

>我不知道谁在听,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会有人把这些声音拼回去。

>当千万个母亲的记忆连成网,审查就失效了,谎言就崩塌了。

>所以我继续写,继续唱,继续藏。

>直到我的手不能动,我的嘴不能言。

>只要还有孩子愿意开口,春晖就不会落幕。”

笔记本最后一页,贴着一张泛黄的胶片底片。扫描放大后,画面令人窒息:一群妇女围坐在帐篷内,怀抱婴儿,正在低声合唱。其中一人侧脸清晰可见??正是年轻时的陈玉兰。

“她来了。”静怡喃喃,“她穿越封锁,跋涉千里,只为亲手把最后一个孩子交到林晓梅手中。”

张松文将笔记本紧紧抱在胸前,一步步走向崖边。海风猛烈,吹乱了他的头发,也吹动了笔记本最后一页的一行铅笔小字:

>若你读到这里,

>请替我去看一看东海的浪。

>那里还有未燃尽的纸钱,

>和一首没人记得的船歌。

>??梅

他取出那支口琴,迎着朝阳,吹起了《渔光曲》。

风掠过山巅,卷起一片落叶,飞向远方的大海。

与此同时,在浙江舟山某处无人礁石上,一座废弃雷达站的天线突然微微颤动。红外摄像头捕捉到,其金属表面凝结的露珠,正以规律间隔滴落,形成一组清晰的摩斯密码:

**。-。。---。。。-。-。-----。。-。-。。--。---。。。。。-。**

(Loveyouremember)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