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内娱顶流:从跑男出道 > 第四百零二章 拍吻戏7k(第1页)

第四百零二章 拍吻戏7k(第1页)

……

……

北电校园,著名的湖畔景点。

晨光熹微,薄雾如轻纱般笼罩在湖面上,将周遭的景色晕染成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露珠在翠绿的草叶上滚动,折射着朝阳初升的瑰丽色彩。

然而。。。

晨光如金,洒在霸王岭的树冠之上。张松文站在崖边,口琴声尚未散尽,余音仍与风缠绕,在山谷间低回盘旋。他闭着眼,仿佛能看见那支旋律穿越云层,掠过海岛,一路向东,坠入东海深处。那一刻,他不是在演奏,而是在回应??一个跨越半个世纪的应答。

“她等了五十年。”静怡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轻得像一片叶落,“不是为了被记住,而是为了有人愿意继续说下去。”

张松文缓缓收起口琴,指尖摩挲着金属表面那道细小的划痕??那是哈尔滨老厂房铁门上刮出来的印记,也是这支口琴走过的所有路的见证。他没有回头,只问:“东海那边,有线索了吗?”

“有了。”王杰快步走来,手里攥着一台卫星定位仪,屏幕闪烁着一组坐标,“舟山群岛最南端,北纬30°12′,东经122°48′,一座废弃的海岸监听站。冷战时期军用设施,八十年代废弃,近年无人进出。但就在你吹响《渔光曲》的瞬间,它的主天线发生了微幅偏转,持续七秒,角度精确指向峨蔓港方向。”

“不是巧合。”静怡接过设备,目光凝重,“林晓梅说‘东海还有未燃尽的纸钱’,这不是比喻。那是祭奠,是信号,是留给后来人的火种。”

三人沉默片刻,海风卷着湿气扑面而来。远处,昌江河口的渔船正陆续出港,汽笛悠长,像是某种古老的召唤。

当天下午,团队启程奔赴舟山。航班落地宁波后换乘快艇,穿越雾茫茫的舟山外海。越往东行,海水颜色越深,浪也愈发汹涌。导航显示,目标雷达站位于一处名为“望归礁”的孤石之上,涨潮时几乎全被淹没,退潮才露出半截混凝土基座。

“这地方连渔民都避着走。”船老大叼着烟,眯眼望着前方灰蒙蒙的岩礁,“说是闹鬼。夜里常听见唱歌,没人在上面却亮红灯,还有人说看到穿白大褂的女人站在塔顶……”

张松文没说话,只是紧紧抱着那只铁皮盒。他知道,那不是鬼魂,是记忆不肯安息。

傍晚六点十七分,潮水退至最低。他们踩着湿滑的礁石登上平台。雷达站早已锈蚀不堪,铁梯断裂,墙体布满盐霜裂纹。然而当王杰打开红外探测仪时,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整座建筑内部仍有微弱热源,集中在二层控制室,温度恒定在18。5℃,符合长期运行电子设备的标准。

“有人在维护它。”王杰低声说,“或者……什么东西在自动运转。”

撬开变形的钢门后,眼前的景象令人窒息。控制室内竟保存完好:墙上挂着大幅中国沿海声波传播图,桌上摆着老式磁带记录仪,指示灯仍在缓慢闪烁。中央是一台型号为“海鸥-9B”的模拟计算机,连接着地下电缆,电源来自一组深埋岩层的铅酸电池组,显然定期更换。

更惊人的是,主机旁放着一台与海南农垦医院同款的“红梅R-302”录音机,正在循环播放一段音频。张松文戴上耳机,心跳骤然加快。

那是陈玉兰的声音。

>“我是春晖园第七号记录员,代号‘舟桥’。

>1976年冬,我随最后一批转移儿童抵达舟山。

>海运途中遭遇风暴,三名婴儿夭折,两名保育员失踪。我们被迫登陆望归礁,伪装成气象观测站。

>这里成了最后一个节点。北方来的消息断了,云南、伊犁、海南也无法联络。但我们不能停。

>我把孩子们编成‘海上童谣队’,每天黄昏教他们唱不同方言的民歌。歌声通过海底电缆传入监听系统,再由人工转码录入档案。

>每一首歌,都是活体备份。

>后来海军接管了这片防区,我们转入地下。我把资料刻录在石英玻璃片上,埋进礁盘深处。每一片,能保存十万年。

>若有一天你们找到这里,请按下红色按钮。

>它会启动自毁程序,也会释放所有数据。

>别怕毁灭。真正的传承,不在于保存,而在于唤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