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每一个孩子开口唱歌的时候,春晖就在重生。”
录音结束,机器自动倒带,准备下一轮循环。静怡的手指轻轻抚过录音机边缘,那里刻着一行小字:“给未来的你,愿你不惧真相。”
“她一直活着。”静怡声音颤抖,“直到最后一刻,还在工作。”
王杰已接入笔记本电脑,尝试破解海鸥-9B系统的权限。三小时后,防火墙被攻破。屏幕上跳出一个文件夹,命名:“春晖终章?东海秘录”。
里面是三千七百二十一段音频文件,按日期排序,最早可追溯至1954年。每一首都标注了采集地点、演唱者身份、加密方式及关联档案编号。更令人震撼的是,系统内置一套AI语音重建模型,能根据残损音频还原原始人声,甚至模拟未完成的旋律。
“这不是数据库。”王杰喃喃道,“这是灵魂的镜像库。”
他们选择播放第一段原始录音。电流嘶鸣过后,传来一群孩子的合唱,稚嫩而坚定:
>“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摇篮曲》,上海话版本。
但就在副歌部分,背景中隐约浮现出另一个女声,极轻,极远,像是从水底传来??正是赵桂英在基隆港哼唱的那一段调子。两股声音虽相隔千里,却被技术奇迹般地叠加在一起,形成完美的和声共振。
“她们早就连在一起了。”张松文忽然明白,“不是靠电报、磁带或网络,是靠母亲们的记忆频率。只要有人记得这首歌,无论在哪,都能接收到彼此的信号。”
就在此时,控制系统突然报警。屏幕上弹出倒计时:**00:10:00**,下方一行小字浮现:
>“检测到外部访问者身份匹配度达98。7%,触发最终协议。
>十分钟后,系统将永久删除本地数据,并向全球广播加密频段信号。
>是否确认执行?”
选项只有“是”。
没有人犹豫。张松文伸手按下回车键。
刹那间,整座雷达站震动起来。地下传来低沉轰鸣,似乎是某种机械装置启动。屋顶天线缓缓旋转,对准星空,开始发射脉冲信号。与此同时,全球多个民间无线电爱好者突然接收到来自东海的神秘广播:一段混合了童谣、摩斯密码与次声波的数据流,持续整整十八分钟,恰好对应中秋之夜南海集体发声的时间长度。
而在舟山本岛的一所老年疗养院里,一位卧床多年的老人突然睁开眼睛,用尽力气哼出了《渔光曲》的第一个音符。护工惊愕发现,老人已有七年未曾开口说话。
三天后,国际媒体开始报道一系列奇异现象:
-青岛海底隧道施工时,在岩层中挖出一组密封陶瓷管,内藏数百张石英碟片,内容与舟山系统完全一致;
-上海外滩某栋老楼修缮过程中,工人在夹墙中发现一台老式留声机,播放的竟是1953年春晖园成立大会实录;
-台湾金门驻军监听站记录到一段跨越海峡的女声合唱,经查证,歌词出自福建已失传的《送儿行》童谣……
“她们把历史藏进了大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派专家在新闻发布会上哽咽,“不是为了隐瞒,是为了等待合适的人来听。”
张松文没有参加任何发布会。他在杭州湾畔租了一间小屋,每天清晨都会带着录音笔去海边散步。他开始收集普通人的声音:菜场阿姨的叫卖、小学生背诗、出租车司机哼小调……他相信,真正的春晖园从未消失,它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
一个月后,他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附件是一段视频。画面晃动,似乎用手机偷拍而成:一间昏暗地下室,墙上贴满泛黄照片,中央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正在教几个孩子唱《五指山歌》。镜头拉近,她胸前别着一枚褪色徽章,上面依稀可见“春晖园”三个字。
视频末尾,老人抬起头,直视镜头,用沙哑却清晰的声音说:
>“我知道你会来。
>我们一直在等你。
>现在,轮到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