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453章 新帝登基追谥刘备 汉中祖昭武皇帝(第1页)

第453章 新帝登基追谥刘备 汉中祖昭武皇帝(第1页)

雨雪纷飞,寒意彻骨。

当李翊那孤寂而沉重的身影,缓缓从桃园深处那片枯寂的萧瑟中走出时。

一直跪在园外、心神不宁地等待着最终消息的群臣,皆是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

雪花落在他花白的须发。。。

雪落无声,长安城外的渭水已结了一层薄冰。晨雾弥漫在河面之上,像是一道迟迟不肯散去的旧梦。策园东阁内炉火正旺,阿禾坐在窗边翻阅新抄录的《监察法》条文,手指轻轻摩挲着纸页边缘,仿佛在确认那些字句是否真实存在。她脸色仍有些苍白,但眼神清亮如初。

李承业立于案前,手中握着一封刚送来的密报??荆州方向有异动。三日前,一名自称“永和遗臣”的老儒生在江陵街头焚书明志,高呼“还我真帝”,旋即被当地官府以“煽乱”罪名拘捕。然而就在押解途中,其人竟当众自刎,临死前咬破指尖,在石阶上写下四个血字:“影未灭。”

“他们还在试探。”苏砚低声说道,站在门外不敢入内,“而且……江陵太守昨日连夜派人北上洛阳,路线与先前裴氏商队完全一致。”

李承业缓缓将密报送入火盆。火焰腾起一瞬,映出他眼底深藏的寒意。“不是试探,是反扑。他们以为朝中大狱之后,我会收敛锋芒,会顾忌动荡而暂缓新政。但他们错了。”他转身望向阿禾,“你可还记得那夜梦中所见?”

阿禾点头:“我记得每一个名字。他们在黑暗里写下的,不只是控诉,还有希望。老师,你说天亮了,可我觉得……真正的黑夜才刚开始。”

李承业沉默片刻,忽然笑了。“那就让我们做第一个点燃火炬的人。”

次日清晨,一道诏令自宫中发出:为昭示新政清明,特设“冬谳台”于西市,由宰辅李承业亲自主持,受理天下冤案。凡有冤屈者,不论身份贵贱,皆可直诉天听。消息传开,四野震动。不到三日,西市外围已聚集数千百姓,携状纸、捧证物,排成长龙。

黎?亲自带队维持秩序,并宣布新规:每案审理不得超过两刻钟,判词当场公示,若主审官偏袒权贵,旁听民众可击鼓鸣冤,立即复审。

首日便审结七十三案。其中最令人哗然者,乃并州豪族强占民田三百顷,伪造地契达十八份,更贿赂州府官员篡改户籍。李承业当庭命人将主犯枷锁示众,田产尽数归还原主,并责令地方官三日内完成重新丈量。围观百姓齐声喝彩,有人跪地痛哭,称“百年未见如此青天”。

然而,就在这片欢呼声中,一名衣衫褴褛的老妇挤上前,颤巍巍递上一张泛黄的绢布。她双目失明,由孙儿搀扶而来。黎?接过一看,面色骤变,立刻呈至李承业案前。

那是一幅残缺的皇室谱牒,墨迹斑驳,却清晰可见一行小字:“景兴元年,太子诞于坤宁宫,母妃赵氏,讳婉柔。同年腊月,宫变,母子俱亡??伪记。”

李承业瞳孔猛然收缩。这行字迹,竟与他在地下祭坛发现的原始玉册内容完全吻合!而“赵婉柔”正是那位被抹去姓名的先帝正妻,真正的景兴帝生母!

“老人家,您从何处得来此物?”李承业声音低沉。

老妇枯手微颤:“我是赵家旧婢……当年亲眼看见裴元启带兵闯入寝殿,用枕头捂死了尚在襁褓中的太子。他们说,‘血脉不纯,难承大统’。可那孩子明明是嫡出!我逃出去时,只抢下了这一角谱牒……藏了三十年,等的就是今天。”

全场死寂。

这一刻,真相不再是暗流涌动的猜测,而是赤裸裸摆在万民面前的铁证。李承业缓缓起身,面向人群,朗声道:“今日此案,非为一人一姓之仇,乃为天下正名之道!若有谁敢再以‘祖制’二字欺压良善,压制公理,那这祖制本身,便是罪孽!”

话音落下,鼓声震天。

当晚,紫宸殿再次召开紧急廷议。景兴帝罕见地未穿龙袍,仅着素衣而来。他亲手将那幅残谱置于案上,环视群臣:“诸位爱卿,你们都看到了。朕的父亲,真的登基了吗?还是说,从一开始,这座江山就建立在谎言之上?”

无人应答。

良久,一位白发御史颤巍巍出列:“陛下……若此事属实,则当今社稷危矣。士族或将以此为由,拒不奉诏;边军亦可能动摇忠诚。不如……封存此物,待后世徐徐图之。”

“封存?”李承业冷笑,“三十年前他们封存了一个婴儿的生命,封存了一个母亲的哀嚎,封存了整个王朝的良心。如今我们还要继续封存吗?”

他转向皇帝,目光如炬:“陛下,您可以选择继续做一个‘合法’的傀儡,也可以选择成为一个‘真实’的君王。前者保您安稳一生,后者或将让您背负千古骂名??但唯有后者,能让这片土地真正重生!”

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帝王脸上复杂的神情。终于,他缓缓摘下腰间佩剑,轻轻放在案上。

“此剑,乃先帝遗物,赐予忠臣良将,斩奸佞,护社稷。今日,朕以天子之名,授卿全权处置‘影殿’余党及一切乱法逆贼。凡阻新政者,无论亲疏,皆以此剑问罪!”

李承业单膝跪地,双手接过长剑。那一刻,殿外风雪骤急,仿佛天地都在为之变色。

三日后,朝廷正式颁布《正统诏》:承认景兴帝登基前曾拟定年号“永和”,因政变未能施行;追谥赵氏为“孝贞皇后”,为其子追封“恭愍太子”,建衣冠冢于皇陵侧畔。同时宣布,自此以后,所有官方文书不得再使用“伪帝”“僭位”等贬损性词汇描述前朝,违者以谤讪律论处。

此举如同惊雷炸响九州。支持者称颂天恩浩荡,还天下以公道;反对者则怒斥“动摇国本”,更有数位隐居山林的老学究联名上书,称“礼崩乐坏,始于今日”。

而在暗处,“守旧盟”终于按捺不住。

十二月初七,洛阳突发大火,烧毁太学藏书楼七座,其中包括大量新政刊本与《正典令》原本。守夜吏卒称,火起之时,曾见数名黑衣人潜入,手持特制油囊,专泼易燃药剂。更诡异的是,火势蔓延极快,却唯独绕过了存放旧律典的东厢??仿佛有人刻意保全那些陈腐条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