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难过。”老人微笑,“我只是回到了我一直所在的地方??第七时间里。”
话音落下,身影消散。唯有耳畔风中,传来一声极轻的叮响。
此后一年,变化悄然发生。
清晨五点的真人播报依旧准时响起,但声音变了??更深沉,更包容,仿佛能容纳所有未出口的言语。人们发现,广播开始提及更多细节:某位环卫工清晨清扫落叶时捡到走失儿童并陪他等到天亮;某位程序员删掉了自己写的自动回复脚本,选择亲手回复每一封用户投诉邮件;甚至有监狱里的服刑人员,在独居房中坚持每天敲击水管七下,说“我也想被人听见”。
北京的“七秒茶会”发展成全国连锁公益项目;深圳那家公司的“情绪暂停键”被写入劳动法修订草案;甘肃多所中学正式取消早读铃,改为由学生轮流敲钟开启新的一天。
而在西北荒漠深处,那座废弃气象站的地基之下,新的青铜钟正缓缓从地底升起。它由七十二处民间钟楼共同铸造,每一口钟捐出一两铜汁,历时三百零七天熔炼而成。钟身无名,唯有一圈螺旋纹路环绕底部,形似授时图腾,又像无限符号。
清明节那天,林远独自来到此处。他不再需要共鸣盒,因为他本身就是信号源。他举起陶铃,轻轻一敲。
叮??
七秒后,第二下。
叮??
第三下响起时,全国各地二十三座试点钟楼同时共鸣;第四下时,西藏5872哨所全体士兵面向东方敬礼;第五下时,杭州西湖游船上一对争吵的情侣忽然相拥而泣;第六下时,重庆某重症监护室外,一名男子终于鼓起勇气握住父亲即将冷却的手;第七下落下,万籁俱寂。
然后,广播开启。
不再是单人播报。
是无数声音交织而成的合诵:
>“谢谢你,曾经为我停下。”
>
>“对不起,那时候没能好好告别。”
>
>“我现在过得很好,因为你教会我倾听。”
>
>“我知道你在听,所以我敢哭出来。”
>
>“我也变成了钟的一部分。”
林远仰望星空。北斗依旧指向北方。
但他知道,真正的方向,从来不在天上。
而在人间一次次愿意多等七秒的选择里。
风起了,吹动檐角铜铃,叮??叮??叮??
一声接一声,不疾不徐,穿越荒原,踏过山河,落入万家灯火。
像一场永不终结的回应。
也像一句永恒的承诺:
**“我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