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 第314章 学习(第2页)

第314章 学习(第2页)

“河水清清流,照见天边星;

爸爸走了路,我要接着行。”

可就在同一天夜里,七号院门口出现一辆无牌面包车,停留十余分钟后离去。监控拍到两人下车,朝院墙内投掷了不明物体。保安捡拾后报警,经鉴定为强酸溶液,所幸未造成人员伤害。

警方介入调查,初步判断为蓄意恐吓。上级部门紧急调配警力巡逻,同时建议李哲团队考虑搬迁办公地点。

“搬不了。”李哲摇头,“这里每一块砖都刻着名字??陈建国、赵秉义、阿秀、陈阿婆……我们走了,等于告诉他们,怕了。”

他在办公室墙上挂起一幅中国地图,用红笔标记出所有已确认污染点。如今,那些红点已连成片,像一张燃烧的网。

但他也在旁边贴了一张孩子们画的画:蓝天白云下,河流清澈,两岸开满野花。底下写着一行稚嫩字体:“未来的样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公民水证”的影响力持续扩大。越来越多农民主动申请加入监测网络,许多学校将“水源日记”纳入课外实践课程。甚至连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转变态度??江苏某县环保局主动邀请团队培训基层协管员,河南一个乡镇政府公开承诺每月发布水质公报。

变化悄然发生。

清明节那天,李哲独自回到冯家屯。他要去看看那片试验田,也想祭拜一下陈建国。老人没能等到胜利那一天,年初因旧疾复发离世。临终前,他握着李哲的手说:“图纸交出去了,我的心也放下了。以后的路,靠你们年轻人了。”

坟前,李哲放下一束白菊,轻声道:“老陈,咱们赢了一局。”

转身时,他看见王海生牵着孙子走在田埂上,孩子手里举着一根竹竿,顶端绑着一面小红旗,迎风猎猎。

“那是啥?”李哲问。

“测风向的。”王海生咧嘴一笑,“娃说,以后长大了要当‘空气警察’,专门抓坏味道。”

李哲怔住,随即大笑。笑声惊起一群麻雀,扑棱棱飞向晴空。

当晚,他住在村小学宿舍。窗外月色如水,照在操场角落的“记忆角”玻璃柜上。他忽然想起达瓦扎西说过的话:“我要得小红花。”

于是他拿出笔记本,一页页翻看这些年收集的故事??被毒水夺去父亲的女孩、冻伤双脚的老教师、抱病维权的阿婆、匿名提供线索的基层公务员……每一个人,都是一朵未曾绽放的小红花。

他写下一段话:“我们常以为改变世界需要雷霆万钧,其实更多时候,它始于一次低头记录、一句如实陈述、一场不肯闭眼的守望。正义或许迟到,但从不缺席,因为它一直活在普通人的心里。”

第二天清晨,他召集全村开了一场特别会议。没有主席台,没有横幅,大家围坐在大棚前的空地上。

“我想宣布一件事。”李哲说,“从今天起,‘公民水证’不再只是一个监测平台,我们要成立‘乡土守护者联盟’,由各位乡亲自主管理本地数据,独立发声。”

台下鸦雀无声。

“这意味着责任。”他继续说,“你们要有勇气面对压力,有耐心坚持记录,有智慧辨别真假。但我们也会提供全套技术支持,包括法律援助。”

许久,王海生站起来,声音洪亮:“我参加!我家大棚往后每批菜都扫码上网,谁敢动歪心思,我就贴着他门框喊!”

“我也参加!”刘婶举手,“我虽然不懂电脑,但我认得村里哪条沟什么时候变色!”

“算我一个!”才让抱着孙子,“我要让他长大后,能指着地图说??这片山,是我爷爷那辈人救回来的。”

一只只手陆续举起,像春天破土的嫩芽。

会议结束时,天空飘起细雨。雨水打在大棚顶上,沙沙作响,如同大地的低语。

李哲站在雨中,任凭衣衫渐湿。他知道,这场雨洗净的不只是尘土,还有长久以来沉积的麻木与沉默。

回京途中,他接到云南方面的好消息:阿秀的儿子经过治疗,肝功能指标明显好转。医生说,只要脱离污染环境,康复有望。

“她哭了好久。”电话那头的志愿者说,“然后说,想学检测技术,以后自己查水。”

李哲望着车窗外飞逝的田野,轻声说:“告诉她,欢迎加入。”

列车驶过华北平原,麦苗青青,一望无际。远处,一座座蔬菜大棚在雨后初阳下熠熠生辉,宛如大地上的星辰。

他的手机再次响起。这次是达瓦扎西的文字消息,配图是一株嫩绿的新枝:

“李老师,‘春天一号’长高了五厘米。我和同学们保证,每天都来看它。”

李哲微笑,回复两个字:“加油。”

他知道,那棵树会长大。

就像这片土地上的希望,终将枝繁叶茂,遮天蔽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