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的周末,谭尧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带李冉去一趟省交响乐团排练厅,让她在真实乐队环境中体验协奏感。尽管《BalladeNo。1》是独奏作品,但林志远建议她提前感受大型演出的空间反馈与心理压迫。
当天下午,乐团首席指挥亲自调度一支小型室内乐团配合试奏。李冉穿着正式演出服走上台,心跳快得几乎要冲破胸腔。灯光灼热,乐池深邃,观众席空无一人,却比满座更令人窒息。
第一个音落下,她差点失误。
但她咬牙撑住了。
随着音乐推进,她逐渐找回状态,甚至开始主动与弦乐声部形成呼吸般的呼应。当最后一个音消散于寂静中,全场爆发出热烈掌声。
指挥走上前,笑着说道:“小姑娘,你有种罕见的‘场控力’。这不是训练出来的,是天生的舞台命。”
消息传开后,“下音附小特招”组委会特意来电,表示愿为李冉开通绿色通道,允许她在备考期间优先使用主教学楼音乐厅每日两小时。与此同时,“明日之星”评审团也发来正式函件,确认其特邀嘉宾身份,并附上决赛流程安排。
压力随之倍增。
接下来的两周,李冉的日程精确到分钟。早上六点起床冥想,七点背诵音乐史重点,八点前完成基础手指热身;上学路上听录音复习;午休时间完成一套乐理模拟卷;放学后直奔琴房,先练两小时技术片段,再进行完整曲目连贯性训练;晚上九点开始理论冲刺,十一点半前必须入睡??哪怕有时困得睁不开眼,也要坚持做完当日总结笔记。
有一次,她在练习《Ballade》副部展开段时连续三次在同一处错音,情绪瞬间崩塌,趴在琴盖上失声痛哭。谭尧没有安慰,只是默默递上一杯温水,然后说:“哭完就继续。”
她哭了五分钟,擦干眼泪,重新坐正。
“再来。”
那段时间,大子珊成了她最忠实的支持者。每天放学都会送来亲手做的小点心,有时是一块蛋糕,有时是几颗水果糖,包装纸上总写着一句话:“加油!你是我的光!”
熊淑渐渐不再焦虑,反而开始主动研究儿童心理学书籍,试图理解女儿内心的世界。她甚至报名参加了家长艺术教育讲座,在一次分享会上哽咽道:“以前我以为爱就是替孩子规划好一切,现在我才明白,真正的爱,是蹲下来,听她心里的声音。”
距离两项考试只剩十天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席卷城市。电力中断,琴房陷入黑暗。李冉坐在漆黑的房间里,手指仍在空中虚弹着旋律。
谭尧点燃蜡烛,放在钢琴顶端。
昏黄的光照亮了乐谱一角。
“还记得陈婉老师让你闭眼练琴的事吗?”她问。
李冉点头。
“现在,试试在黑暗中完整演奏一遍《Ballade》。”
没有犹豫,她闭上双眼。
第一个音响起,如同从心底深处涌出。没有视觉干扰,她的听觉变得异常敏锐,每一组和弦的共鸣、每一次踏板的延音都清晰可辨。她不再依赖肌肉记忆,而是依靠内心的节奏与情感流动推动音乐前行。
当最后一个极弱音落下,烛火轻轻摇曳,映照在母女二人湿润的眼眶中。
“你已经不怕黑了。”谭尧轻声说。
最后一周,进入全封闭冲刺模式。谭尧请来三位专家组成模拟评审团,对李冉进行为期三天的全方位压力测试。内容涵盖:突发故障应对(如耳机失灵、琴凳松动)、高强度连续演奏(四首高难度曲目不间断)、临场问答(涉及音乐哲学、作曲家生平、风格比较等)。
结果令人震撼:综合评分高达90。8分,创下了近年来青少年考生最高纪录。
考核结束后,林志远亲自致电:“我已经跟附中校长谈过。如果你愿意,可以直接跳级入学,无需参加特招考试。”
谭尧转述时,李冉却摇头:“不,我要考。”
“为什么?明明可以走捷径。”
“因为我想证明,我不是靠谁的推荐活着,而是靠自己的双脚走到终点。”
谭尧笑了,眼角泛起泪光。
终于,那一天来临。
清晨六点,李冉穿上黑色礼服裙,头发梳成简洁发髻,胸前别着大子珊送她的手工布花。谭尧为她整理领结,动作轻柔得像在对待一件稀世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