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于2014年冬
她走时雪落无声
唯余琴声绕梁】
那天的情景再度浮现眼前。流感引发的心肌炎猝不及防,抢救室的灯灭了整整七十二小时。最后时刻,她握着他的手,轻声说:“替我听一听这个世界的声音。”
然后,她走了。
而他在昏迷中“死”去,醒来已是十年之后。
“我回来了。”他低声说,“我也终于……开始懂你说的话了。”
当晚,他写下了一封信。不是遗书,也不是日记,而是一段完整的情绪自述,涵盖悔恨、思念、重生后的挣扎与希望。第二天清晨,他将这份文本导入MER系统,作为预设输入参数。
九点整,他步入共鸣舱。
舱门关闭,灯光转暗。神经接口自动校准,十七组传感器同步启动。耳边响起提示音:“请放松身心,回忆你想传递的那个人。”
他闭上眼,脑海里全是李冉小时候的模样??第一次叫爸爸时的笑容,生病发烧时蜷在他怀里的温度,五岁那年躲在门后偷听《Tian》时压抑的抽泣……
音乐缓缓升起。
起初是单音,一个C调的中音区长音,干净得像雪后初晴的天空。随后,右手旋律展开,带着克制的温柔,如同父亲的手轻轻抚过孩子的发梢。突然,一段急促的变奏插入,像是某种警告或恐惧??那是他车祸前的记忆闪回,方向盘失控、刹车失灵、最后一秒他扑向副驾驶座上的晚晴……
乐曲在此处断裂,陷入短暂空白。
紧接着,新的主题诞生。这一次,是钢琴与小提琴的对话。钢琴代表他自己,低沉稳健;小提琴则是李冉,清澈灵动。两者交替应答,时而错位,时而合拍,最终在高音区汇成一道辉煌的和弦,宛如破晓之光洒满大地。
整个过程持续了十八分钟。
当张友睁开眼时,发现自己满脸泪水。控制室外,徐清雅正盯着数据分析屏,神情震撼。
“你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吗?”她走进来,声音有些发抖,“系统记录到一次前所未有的‘情感共振峰值’。不只是你在输出,还有另一个波形在回应你??频率匹配度高达93。7%。”
“谁?”他嗓音沙哑。
“李冉。”她说,“就在你进入深度冥想状态的同时,她正在家里弹琴。巧合的是,她演奏的正是你童年教她的第一首练习曲,《小星星变奏曲》。而她的脑电波,恰好与你的情绪编码形成了闭环反馈。”
张友怔住。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即便相隔数公里,父女之间的情感联结已经超越物理距离,通过音乐实现了某种神秘的同步?
“这不是巧合。”徐清雅摇头,“这是一种新型人际通信模式的雏形。我们称之为‘心灵谐频’(HeartResonanceFrequency)。未来,也许亲人之间无需语言,也能彼此感知。”
张友走出实验室时,阳光正洒满园区。他掏出手机,拨通了家里的号码。
“爸?”李冉接得很快。
“你在练琴?”他问。
“嗯,刚弹完一首新写的曲子,还没名字。”她顿了顿,“奇怪,刚才弹的时候,总觉得你在听。”
张友笑了,眼眶发热:“因为我确实在听。”
挂断电话后,他抬头望向天空。云层缓缓流动,仿佛也在谱写旋律。
一周后,《琴童》集训营进入第二轮淘汰赛。三百名选手缩减至一百人,竞争愈发激烈。评审团决定引入一项全新环节:即兴情感配乐。
规则很简单:每位选手观看一段真实人物访谈视频(内容涉及离别、重逢、梦想破碎或重生),然后在十分钟内创作并演奏一段能准确传达该情绪的钢琴短曲。
大子珊和小子珊抽到了同一组素材??一位山区教师讲述自己坚守村小二十年的故事。画面中,孩子们赤脚跑过泥地,用粉笔在石板上写五线谱,教室墙角放着一把断了弦的小提琴。
姐妹俩各自演奏完毕,全场安静。
金凯评价道:“技术层面你们都不够格。但……那种想要替别人发声的冲动,打动了我。”
最终,两人双双晋级三十强。
当晚,李冉主动找到她们:“我能看看你们写的谱子吗?”
姐妹俩紧张地递上手稿。李冉仔细看完,忽然说:“你们漏了一个细节??那位老师每次下课都会吹一段口哨,是他女儿小时候最喜欢的儿歌。如果能把那段旋律悄悄织进伴奏里,会不会更有味道?”
两个孩子眼睛瞬间亮了。
这一幕被常聪看在眼里。晚饭时,她对张友说:“冉冉越来越像你了。不是名气,不是才华,而是那种……愿意蹲下来听别人说话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