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大明第一国舅 > 第662章 不能敷衍孩子(第2页)

第662章 不能敷衍孩子(第2页)

马寻未答,只是深深一拜。

转眼冬去春来,太子就藩之期临近。朱标着手筹备前往北平的各项事宜,而常升也被正式任命为北平行都司佥事,随行辅政。临行前夜,朱标独自登上钟楼,俯瞰整座京城。灯火万家,宛如星河。

身后传来脚步声,却是朱元璋悄然来临。

“舍不得?”皇帝问。

朱标点头:“此去千里,不知何时能归。”

朱元璋拍拍他肩膀:“男子汉志在四方。你在京,朕替你压阵;你在外,朕为你守家。父子同心,何惧风波?”

朱标眼眶微热,低声道:“儿臣只愿江山稳固,百姓安康。至于个人荣辱,不足挂齿。”

朱元璋欣慰一笑:“这才是我朱家的好儿子。”顿了顿,又道,“还有件事??马寻昨日递了折子,请求辞去太医院院使之职,愿随你同往北平,做个随军医官。”

朱标震惊回头:“为何?”

“他说,‘太子体弱,需良医常伴左右’。”朱元璋意味深长地看着他,“你以为他是真担心你身体?”

朱标恍然。马寻此举,表面是护驾,实则是避祸。朝中局势复杂,他身为国舅,位高权重,早已成为各方拉拢或打压的目标。如今主动请离中枢,既是自保,也是为马家留下退路。

“他终究还是选择了退一步。”朱标喃喃。

“退一步,未必不是进两步。”朱元璋淡淡道,“真正的智者,从不在权力巅峰久留。”

三日后,太子仪仗启程离京。百姓夹道相送,呼声震天。马寻一身素袍,骑着旺财??那头曾驮回马秀英灵柩的老驴,默默跟在队伍末尾。

刘姝宁站在城楼上,望着渐行渐远的身影,轻声道:“他会回来吗?”

身旁的贺祥微微一笑:“会的。只要这个天下还需要清官、需要良医、需要有人守住底线,他就一定会回来。”

风起云涌,黄沙漫道。北上的车轮碾过历史的尘土,带走了年轻的储君,也带走了一段暂歇的纷争。可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马家的家训已立,朱标的道路才刚开始,而大明的棋局,正悄然翻开新的一页。

途中某夜宿驿站,朱标取出随身携带的家书,再次展读。烛光下,那些熟悉的字迹仿佛有了生命:

“凡马家子弟,须谨记:孝为百行之首,友乃七德之先……勤俭持家住,勿奢勿惰。读书明理,知书达礼。忍辱负重,宽厚待人……”

他轻轻抚摸纸页,低声念道:“舅舅,你说这些话能管一百年吗?”

窗外,一轮明月高悬,照彻山河。

没有人回答。

但答案,或许就在那遥远的未来,在一代代马家子孙的脚步里,在每一个选择清廉而非贪婪的瞬间,在每一次为民请命而不惧权贵的挺身而出之中。

夜深了,朱标吹灭蜡烛,躺下入睡。梦中,他看见母亲马秀英站在田野间,身后是一片丰收的稻谷,金黄灿烂。她笑着对他招手,嘴里说着一句话,却被风吹散,听不真切。

唯有远处传来一阵悠悠的驴鸣,悠长而坚定,像是某种古老的誓言,在时光长河中久久回荡。

数月后,北平府奏报抵达京城:太子主持修筑的永定河大堤完工,灌溉良田三千顷;常升率军清剿境内匪患,擒获盗首十余人;马寻开设惠民药局,免费施药逾万人次。

朱元璋看完奏章,久久不语,最后提笔批下八个大字:

**“国之栋梁,家之楷模。”**

与此同时,南京城内的马府正厅,那幅新立的《马氏家训》匾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几个孩童围坐院中,由马太公亲自授课。

“爷爷,什么叫‘生则削名,死则不许入祠’呀?”一个小男孩仰头问道。

马太公摸着胡须,温和地说:“意思是,如果你们将来做了坏事,尤其是贪污害民,活着的时候就要从族谱上划掉名字,死了也不能进祖坟。”

孩子们吓得睁大眼睛。

“那……那我们会不会做坏事啊?”

马太公笑了:“不会的。因为你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就像你们七叔祖常说的??”

他顿了顿,声音变得庄重:

**“做人,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百姓,更要对得起这片土地上的千千万万人。”**

春风拂过庭院,吹动檐角铜铃,叮咚作响,如同岁月的回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