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大秦镇天司 > 第870章 赵洲不愧剑洲之名(第1页)

第870章 赵洲不愧剑洲之名(第1页)

不再是覆盖打击,而是精准如外科手术般的集火攒射!

深蓝的冻绝箭矢如同冰冷的暴雨,精准地钉入骨舰最脆弱的“关节”部位!

“咔嚓!滋啦??!”

极致的冻气瞬间爆发!

巨大的刺耳摩擦。。。

山中春寒料峭,晨雾未散,紫藤花的香气却已沁入骨髓。苏篱吹罢一曲,放下陶笛,指尖轻抚笛身上的裂痕??那是十年前在镇天司地牢里被铁链砸出的印记,如今已被岁月磨得温润如玉。她望着远处山路,心中忽然泛起一丝异样,仿佛有谁的脚步正踏碎寂静,走向这隐世之地。

不多时,阿禾匆匆走入院中,手中攥着一封泥封信笺。她神色凝重,将信递到苏篱面前。苏篱接过,拆开一看,眉头微蹙。

信是沈知白亲笔所书,字迹比往日急促几分:

>“师尊见字如晤:

>《民声录》刊行三月,百姓争诵,朝野震动。然近日京畿多地突现‘哑疫’,非病非毒,患者皆能食能行,唯不能言。太医署束手无策,民间传言四起,或曰天罚,或曰妖术。更诡异者,凡曾参与鸣心陈情、公开谏议之人,十之七八染此症。昨夜,连编修局三位同僚亦骤然失语,口不能言,泪流不止。

>我疑此事与旧镇天司余党有关。据查,数月前曾有一批黑衣人潜入太史局档案馆,盗走《静音律令》残卷及先帝密诏若干。而今‘哑疫’蔓延之处,恰与当年镇压言论之地重合。

>师尊,恐有人以古法禁声,借‘疫’之名,行封口之实。若此风不遏,十年启蒙,或将毁于一旦。

>学生不敢擅动,唯求师尊示下。”

苏篱读罢,久久不语。她将信纸轻轻放在石桌上,目光落在那支陶笛上。良久,她低声问:“阿禾,你还记得‘静音咒’吗?”

阿禾浑身一震,猛地抬头,眼中闪过恐惧。她迅速蹲下,在地上写下两字:**地牢**。

苏篱点头:“那是我被关押第七年,他们用青铜铃铛浸过人血,再以九阴女童之泪浇灌,制成‘噤魂铃’。只要铃响三声,听者便终生不能发声。我当时以为那只是酷刑,现在才明白……那是系统性的沉默之术。”

她站起身,走向屋后密室。推开一道隐蔽木门,阶梯向下延伸,幽深不见底。这是她回苍梧岭后亲手所建的地窖,仿照当年镇天司地牢结构,只为保存那些不该被遗忘的真相。

烛火摇曳中,她取出一只漆黑木匣。打开后,里面是一枚锈迹斑斑的铜铃,铃舌已被熔断,表面刻满扭曲符文。她轻声道:“这就是‘噤魂铃’的原型。当年我拼死带出,本想毁去,可最终还是留下??因为我知道,黑暗不会永远沉睡。”

阿禾紧随其后,脸色苍白。她伸手触碰铃身,手指剧烈颤抖,随即猛地缩回,像是被灼伤。

苏篱握住她的手,柔声道:“你不怕的。你现在能听,能看,能写,还能教孩子们说话。你已经赢了。”

但她自己心里清楚,这一战远未结束。

当夜,苏篱召集所有弟子于观言台下。百余人席地而坐,火把映照着一张张年轻而坚定的脸。她站在高台上,手持陶笛,声音清冷如霜:

“你们可知,为何我们能开口说话?不是因为法令,不是因为太子开恩,而是因为我们曾一起打破沉默。可如今,有人想让我们重新变回影子。他们不杀人,不流血,只让我们的嘴闭上??因为他们知道,最可怕的武器,不是刀剑,是无声。”

众人屏息。

“这不是病,是咒。不是天灾,是人心未死的报复。他们恨我们说得太多,听得太真,于是想用古老的邪法,把我们拖回黑暗。”

她举起那枚铜铃:“这东西曾让我三年无法发声。但我活下来了。你们也活下来了。所以今晚,我要做一件十年前就想做的事??**破咒**。”

次日黎明,苏篱命人在山顶无顶塔四周竖起十二根铜柱,每根柱上悬挂一支陶笛,长短各异,按五音七律排布。她亲自将“噤魂铃”置于中央祭坛,用红绳缠绕七圈,再以朱砂画符封印。

正午时分,阳光穿透云层,洒落塔顶。

苏篱立于坛前,身穿素白衣裙,发髻高挽,手持陶笛。她深吸一口气,吹响第一音??低沉悠远,如大地初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