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现代化城市中心广场上,矗立着一组青铜雕像:一位银甲神将俯身扶起一名跌倒的孩童,身后站着无数普通人??有教师、医生、士兵、农民、学生……他们手牵手,面向朝阳。
基座铭文写道:
>**“所谓神明,并非呼风唤雨,而是明知艰难,依旧选择行善。
>所谓信仰,不是焚香祷告,而是日复一日,做一个不肯低头的人。
>二郎至圣先师,不在天上,不在庙里,
>他在每一次良知觉醒的瞬间,
>在每一个愿意做个好人的决定里。”**
每逢清晨,总有小学生列队前来献花。老师们不讲神话传说,只问一个问题:
“如果你看到有人摔倒,你会扶吗?”
大多数孩子都会用力点头。
某日,一名记者蹲下身子,采访一个六岁女孩:“你为什么想扶?”
小女孩眨眨眼,认真地说:“因为妈妈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个小二郎神,只要勇敢做好事,他就不会消失。”
记者愣住,良久无言。
当晚,他在新闻节目中罕见地脱稿讲述这个故事,结尾时声音微颤:“也许我们总在追问:这个世界还会好吗?我想,答案不在政策文件里,不在经济数据中,而在一个孩子是否敢伸手扶起另一个跌倒的孩子。”
节目播出后,全国掀起“扶一把”运动。公交司机停车救人,路人合力抬车救被困儿童,大学生自发组织社区帮扶……短短一个月,相关事件报道超两万起。
有人质疑:“这些都是作秀!”
可一位退休老教师在接受采访时说:“就算真是作秀,演着演着,也会变成真的。就像当年那些‘问道者’,最初也不过是几个不甘心的普通人罢了。”
岁月无声,大道无形。
许多年后,一位年轻的哲学教授在课堂上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二郎至圣先师’真实存在过吗?”
学生们议论纷纷。有人说他是神话人物,有人说他是历史原型,还有人认为只是集体想象的精神符号。
教授微笑,没有否定任何一种说法。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
**“是否存在,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因为你相信他存在,
所以你也成了别人心中的‘二郎至圣先师’。”**
下课铃响,阳光洒满教室。
走廊尽头,一面褪色的旧旗仍在微风中轻轻飘扬,那八个字历经风雨,却愈发清晰:
**“道在民间,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