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俗仙 > 361青丘荡魔大总管(第2页)

361青丘荡魔大总管(第2页)

九块碎片,终于全部苏醒。

但它们并未飞向任何一人,而是沉入大地深处,融入山川河流。自此以后,凡饮此方之水、踏此域之土者,心中皆会莫名涌起一丝熟悉感??像是曾经许下过某个承诺,遥远却深刻,无法言说,却又终生难忘。

这一夜,万里晴空突现异象。

九道金光自不同方位破地而出,在高空交汇,形成一座巨大的环形阵图,比当年“守山大阵”更为恢弘。阵心之处,缓缓浮现出一口虚幻古井影像,井口垂下一根藤蔓,末端挂着一只布袋,里面隐约可见八块玉髓静静安放。

而第九块,则始终缺席。

“它不在别处。”一位轮值守山的少年仰望着天象,忽然开口,“它就在我们心里。”

众人静默。

的确,无需再寻。那最后一块碎片,早已不在实物之中。它是老渔民每日拂晓点亮的那盏灯;是樵夫砍柴时不伤树根的习惯;是母亲教孩子背诵《山语录》时温柔的嗓音;是陌生人雨中递来的一把伞;是明知无力仍挺身而出的那一瞬决意。

它是千万人共同选择相信的那一刻。

从此,世间再无“承魄者”,因人人皆可承魄;再无“守山人”,因处处皆是山门。庙宇不建,香火自燃;经典不刊,口耳永传。

十年之后,一名游方郎中路过青崖山,见山脚村落安宁祥和,孩童嬉戏间吟唱的竟是《守山经》段落。他好奇询问缘由,村中长老笑道:“我们不知那是经,只知那是祖辈留下来的话。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

郎中感叹离去,途中遇暴雨,避入山洞。夜半醒来,忽见洞壁渗水成字,赫然是《玄微真解》失传已久的下半卷内容,笔迹竟与陈三七当年所书完全一致。他惊骇欲逃,却听洞外传来脚步声,回头只见一位白衣女子缓步入内,眉目清冷,正是当年踏雪消失于北冥祭坛的那位神秘女子。

“不必怕。”她声音如冰泉击石,“我是第三渊最后的封印执掌者,也是……他曾救过的第一个人。”

原来,二十年前,陈三七初入修行界,曾在北冥边缘救下一族即将献祭的少女。彼时她身负诅咒,命不久矣。他不顾自身安危,以心头血喂其服下残缺丹药,硬生生拖回一线生机。少女活了下来,却因血脉特殊,被选为新一代封印守护者,永镇寒渊。

“他忘了我。”她轻声道,“可我记得他。所以当我感知到‘忆途’开启,便破封而出,只为完成一件事??替他还愿。”

说罢,她伸手触碰洞壁,水流顿时逆卷成卷轴形状,将整部《玄微真解》补全,并注入一股纯粹愿力。随后,她身形渐淡,最终化作一片桃瓣,随风而去。

郎中颤抖着收起湿漉漉的纸卷,翌日送往最近的书院。不出三月,全文传遍天下,学者争相研读。有人从中悟出道法真谛,有人仅觉文字质朴动人。但无论是否修仙,几乎所有读过之人,都会在某一刻停下脚步,问自己一句:

“我,还记得最初的承诺吗?”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

百年之后,王朝更迭,战火频仍。但无论哪一任帝王下令焚书坑儒、禁绝异端,总有一群衣衫褴褛的人穿梭于废墟之间,用炭条在墙头书写《山语录》,用血在布帛上抄录《守山谣》。他们不说自己是谁,也不求回报,被抓即死,死后自有新人接续。

史官记载:“时有乱党,名号不存,唯胸前挂木牌,书‘记述者’三字。虽屡剿不绝,因其所传非叛词,乃人心所向也。”

千年之后,科技昌明,飞船穿云,世人早已不信神仙鬼怪。可在偏远山区,仍有老人指着星空对孩子说:“你看那条银河,弯弯曲曲的,像不像一条回家的路?那是陈三七走过的‘忆途’。”

城市图书馆内,一本编号0001的孤本静静陈列,封面题《俗仙传》,旁边电子屏滚动播放解读视频。一位年轻研究员看完后久久伫立,忽然摘下眼镜,低声说:“也许……我们不需要飞得更高,只需要记得为何出发。”

此刻,远在宇宙空间站值班的宇航员正透过舷窗俯瞰地球。忽然,他看见大陆板块隐隐泛起微光,勾勒出九个圆点,连成环形图案,与千年前的“守山大阵”分毫不差。他揉眼再看,光芒已逝,唯余蔚蓝星球安静旋转。

他打开日记本,写下一行字:“今日观测异常,疑似地磁波动。但我觉得……更像是某种提醒。”

而在青崖山原址,如今已是一座无名公园。春来花开,游客如织。一个小女孩蹲在井边遗址旁,往投币箱里放进一枚硬币,许愿道:“我想做个好人。”

微风拂过,一片桃花落入井中,涟漪轻荡。

仿佛有谁在极远处回应:

“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