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俗仙 > 374门阀之路(第1页)

374门阀之路(第1页)

鬼王宗的黑混沌天官书,所有的法术都来源自混沌渊海的二百三十八位黑天官,这些黑天官有翻天覆地的法力。那烂驮经的密乘部,却把这些黑天官称之为魔佛,密佛,邪佛,密魔众,天魔眷属。

此时余娲显化的黑天官。。。

清明夜后,山中气候渐暖。桃树落尽残花,枝头已抽出嫩绿新叶,在晨光里微微颤动,仿佛还带着那晚千盏灯笼升空时的余温。林昭起得比往日更早,踩着露水走到井边,发现井沿上搁着一只未写完的信笺,字迹稚嫩却用力,墨痕深浅不一,像是边哭边写的。

他没有去捡,只是静静站着,等风把它吹走。可那纸片却固执地停在原地,像在等人读完它最后一句。终于,他弯腰拾起,展开来看:

>“妈妈,我不是故意打碎药瓶的……那天你说头疼,我本来想帮你倒水,可我太笨了,手一抖全都洒在地上。你骂我的时候,我很害怕,就躲进柜子里。后来你倒下了,救护车来的时候,我已经说不出话……我想告诉你,对不起,我真的不是故意的。”

信末没有署名,只画了一朵歪歪扭扭的小花,花瓣五片,中间点了个黑点,像是眼泪。

林昭把信折好,轻轻放进自己胸前口袋,与那封“致吾妻”并排放着。他知道这封信不属于他,但它沉甸甸地压在心口,像一个孩子蜷缩在那里,十年未曾舒展。

回到屋里,陈三七正在灶前熬粥,火苗舔舐锅底,发出细微噼啪声。林晚坐在院中石凳上整理昨夜留下的纸灯残骸,将未燃尽的竹骨一根根拆下,归入旧筐。少女没来上学,听说是母亲终于同意带她去见心理医生??这是她第一次主动提出。

“昨晚的灯,有三百六十七盏。”陈三七忽然开口,目光仍盯着锅,“最多的一年,也不过一百二十盏。今年……怕是要破千。”

林昭点头:“我在想,能不能做个声音收集阵列,把每句话都录下来,转译成低频波动,注入‘共感林’主干网络。现在全球已经有两万三千棵‘言树’联网,如果能让它们同步共振,或许能形成一种……集体倾听场。”

“你会不会忘了?”陈三七舀起一勺粥,吹了口气,“这井从来不用技术说话。它听的是心跳,不是信号。”

“可有些人,连站到井边的勇气都没有。”林昭低声说,“他们躲在屏幕后面,在深夜发一条永远不会发送的消息,然后删掉。我想让他们知道,哪怕隔着万里,也有人在听。”

陈三七沉默片刻,终于点头:“那就做吧。但记住,机器只能传递声音,不能代替眼睛看着对方流泪,也不能替手握住颤抖的手指。你要做的,不是让世界听见更多,而是让更多人敢说出第一句。”

林昭闭上眼,想起昨夜那个抱着相框的老妇人。她坐在井边三个小时,一句话也没说,直到最后一盏灯升起时,才轻声呢喃:“老头子,今天我煮了你爱吃的荠菜馄饨,放在墓前了……你要是冷,就托个梦给我。”她的声音极轻,几乎被风吹散,可井水却泛起一圈金纹,缓缓浮现两个字:**“尝到了。”**

那一刻,她哭了,也笑了,像找回了失散多年的语言。

三天后,林昭开始搭建简易录音室。他在画院后屋腾出一间厢房,用废弃画框和铜线自制集音装置,又从旧货市场淘来一台老式磁带机,改装成可接收微弱声波的记录仪。最难的是如何过滤杂音??风声、虫鸣、脚步震动都会干扰数据,而真正需要捕捉的,往往是那些断续哽咽、欲言又止的瞬间。

他试了七种滤波算法,都不理想。第八天夜里,暴雨突至,雷声滚滚,整座山被笼罩在白茫茫雨幕中。他正调试设备,忽觉手中磁带机剧烈震颤,指针疯狂摆动,竟自动播放出一段陌生的声音:

>“爸,我不是坏孩子……我只是……不想再装作开心了。”

是个男孩的声音,约莫十四五岁,带着浓重鼻音,背景里还有水流声,像是在浴室。林昭猛地坐直身体??这根本不是他录入过的任何素材!

他迅速回放,却发现这段音频并无来源记录。更诡异的是,当他在电脑上分析波形图时,发现其频率结构与人类语音完全不同,反而接近植物细胞振动模式,与“言树”的生物电信号高度吻合。

“你在听什么?”林晚不知何时站在门口,手里端着一碗姜汤。

“我不知道。”林昭声音发紧,“这台机器……刚才自己录下了一段话。我没开采集,也没接外部输入。”

林晚接过磁带机,仔细看了看,忽然笑了:“你以为是你发明了这个系统?其实……是它选择了你。”

“什么意思?”

“三年前,第一棵‘言树’开花那天,陈三七就把所有投入井中的信烧成了灰,撒在院子里。那些灰渗进土壤,混着井水的金光,长出了第一批‘言草’。后来我们才发现,这些植物不仅能储存情绪,还会主动捕捉濒临崩溃的灵魂发出的微弱求救信号??就像蝙蝠用回声定位猎物,它们用悲伤寻找悲伤。”

林昭怔住:“所以……这些录音……”

“不是你录下的。”她轻声道,“是‘言草’传来的。它们感应到某个正在挣扎的孩子,借你的机器,把声音送了出来。”

窗外一道闪电劈过,照亮她半边脸庞。那一瞬,林昭仿佛看见无数看不见的丝线从大地深处升起,缠绕着每一株草、每一片叶、每一滴坠落的雨,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温柔而坚定地接住那些即将坠入深渊的人。

第二天清晨,他拆掉了所有复杂的算法模块,只留下最原始的麦克风和放大电路。他把设备搬到井边,用藤蔓固定在石栏上,任风吹雨打。他不再试图“优化”倾听的过程,而是让它回归本质??笨拙、粗糙、充满杂音,但真实。

一周后,第一份《青崖静默报告》诞生。这份由林昭手工整理的日志,记录了每日凌晨三点至五点间,通过自然传导方式传入系统的十二段有效语音。其中包括:

-一名高中生在天台边缘自语:“如果我现在跳下去,会不会有人后悔没多看我一眼?”

-一位癌症晚期患者对亡妻说:“对不起啊,没能陪你走到最后……但我真的太累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