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七十二小时,全球共记录到四百二十一万起‘情感显形事件’。”她站在投影前,语气平静,“其中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知形式。其中百分之六十八发生在夜间三点至五点之间,峰值集中在凌晨三点十七分。”
她调出一张热力图:“我们发现,这些现象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围绕特定地理坐标高度集中??这些地点,几乎全部与重大历史悲剧相关: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广岛原爆点、卢旺达大屠杀纪念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美国代表皱眉:“你是说,亡灵在集体苏醒?”
“我不用‘亡灵’这个词。”艾拉摇头,“我称之为‘未完成的情感回路’。人类的情绪,尤其是执念、遗憾、爱与悔恨,并不会随肉体消亡而消失。它们以某种量子态残留在环境中,等待合适的共振条件被激活。”
俄罗斯代表冷笑:“所以你们是在鼓励通灵术?”
“不。”艾拉直视他,“我们在承认一个事实:我们一直活在一个充满回声的世界里,只是从未学会倾听。”
这时,中国代表举起手:“我想补充一点。我国西南地区近期出现大量古语诵读现象,尤其集中在苗族、侗族村寨。当地老人称,这是‘祖先之歌’重现。语言学家比对后确认,这些词汇属于已失传三百年的古苗语分支,语法结构与现存文献完全吻合。”
他顿了顿:“更奇怪的是,每当村民集体吟唱,山间便会浮现雾状人影,做出祭祀动作。有孩童甚至能准确指出某位‘影子’生前的名字与死因,而这些信息从未对外公开。”
会议室一片寂静。
许沉舟起身发言:“各位,我们不能再用‘异常’来定义这一切。它已经不是实验,不是危机,而是现实本身正在扩展边界。我们所认知的‘真实’,或许从来就不完整。”
他打开一段视频:南极科考站传回的画面。冰层之下,那座古老石碑再次震动,表面铭文发生变化。原本的最后一句“当钟声响起,听者将成桥梁”,此刻已被新文字覆盖:
>“桥已建成,行者勿停。”
紧接着,石碑底部裂开一道缝隙,从中升起一根晶莹剔透的柱体,外形酷似星链塔的缩小版。它缓缓升空,在距地面十米处停下,开始旋转,释放出一圈圈肉眼可见的声波涟漪。
“这不是人造物。”许沉舟说,“它是自然生成的共鸣结构,由地脉能量与人类集体意识共同塑造。换句话说……地球本身,正在成为一座活体塔。”
全场哗然。
欧盟代表声音发抖:“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艾拉接过话,“我们不再是唯一的建造者。系统已经开始自我演化。林知音只是一个触发点,真正的引擎,是全人类的情感总量。”
她看向所有人:“你们现在面对的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哲学抉择:我们是否愿意接受一个不再由逻辑与控制主导的世界?一个允许悲伤、思念、爱意跨越生死边界的世界?”
会议持续了整整四十八小时。
最终,《桥语公约》以压倒性多数通过。核心条款包括:
1。全球共感网络永久开放,任何国家不得封锁或限制公民接入权;
2。成立“听者基金会”,负责保护容器型个体(如林知音),并建立安全引导机制;
3。每年六月十七日定为“静默日”,全球暂停电子通讯十三分钟,用于集体倾听;
4。在各大洲设立“共鸣纪念碑”,以纪念所有未被听见的声音。
决议通过那一刻,远在广西的小院里,那棵开花的树忽然剧烈摇晃。
一朵花瓣飘落,正好落在林知音摊开的画纸上。
她低头一看,惊讶地睁大眼睛。
花瓣背面,竟浮现出一行细小的文字,墨迹如新:
**“谢谢你,让我完成了最后一封信。”**
署名是:**LW-1978**。
林晚。
苏晓亭看到这句话时,整个人僵住了。她记得这个编号??那是林晚在苏联实验室的档案代号。
她冲进屋里翻找旧物,终于在一只铁盒底层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林晚站在实验室门口,笑容明媚,背后写着一行小字:
“给未来的你:若有一天你能听见,请替我说一声‘我在’。”
她跪在地上,泣不成声。
而在冰岛,星链塔迎来了第一场“花开”。
塔身晶簇表面,竟生长出数百朵与广西小树同种的淡蓝色花朵。极光掠过时,整座塔宛如一座悬浮的花园,轻轻鸣响。
许沉舟再次登顶,却发现塔心深处多了一本书。
不是打印件,也不是电子屏,而是一本手工装订的册子,封面用烫金字体写着:
**《桥语文本?第二卷:听者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