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正欲关闭终端,突然发现文件夹深处还藏着一段加密视频。破解密码后,画面显现:一间昏暗病房,林素贞躺在病床上,面容枯槁,右手艰难地握着一支电子笔,在平板上写字。镜头晃动,显然拍摄者也在颤抖。
字迹逐行浮现:
>“致未来的你:如果你看到这段话,说明萤火计划成功了。阿诺是对的,记忆不能交给权力保管。所以我把最关键的钥匙藏起来了??不是技术密钥,而是人心中的共鸣频率。”
>
>“共感网络的本质,从来不是控制,而是联结。当足够多的人在同一时刻想起同一件事,哪怕是最微小的细节,系统就会产生共振。这种共振能唤醒沉睡的数据,甚至逆转已被删除的信息。”
>
>“我在临终前,向全国两千三百六十七个基层教育站点上传了一组隐秘指令:每当有学生朗读课文《少年中国说》时,系统会自动激活一次低频脉冲,持续十年。这不是攻击,是一种等待??等一个愿意倾听的人出现。”
>
>“现在,轮到你了。不要怕争议,不要怕孤独。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相信,真相就不会死。”
视频结束。
小禾怔坐良久,窗外天色已暗。
她拨通了一个号码。
“老陈,是我。启动‘晨读共振’验证程序,目标城市:清河、临江、阳城、云岭……所有曾参与口述史采集的地区。”
电话那头沉默几秒:“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一旦触发大规模记忆共振,可能会引发系统级震荡。政府不会坐视不管。”
“我知道。”她说,“但有些事,总要有人开始。”
三天后的清晨,全国数百所学校同时举行特别晨读活动。学生们并不知情,只被告知今天要齐声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老师站在讲台上,目光扫过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心中隐约有种异样的预感。
当第一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响起时,某研究所的监测仪突然跳动异常。
数据显示,一种前所未有的脑波同步现象正在扩散。成千上万的孩子在同一频率上发出相似的情感波动,如同星辰点亮夜空。而在共感网络深层,尘封已久的节点开始轻微震颤,仿佛冻土之下,有种子正在苏醒。
与此同时,远在西南边陲的一座山村小学,一名五年级女生在朗读后举手提问:
“老师,什么叫‘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老师愣了一下,轻声道:“就是说,你们这一代人,要让中国变得更好。”
女孩皱眉:“可课本里没告诉我们以前发生了什么啊。如果我们不知道过去,怎么知道该往哪儿去呢?”
教室一片安静。
片刻后,一位退休老教师走进来,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
“我来讲个故事吧。”他说,“关于一个叫杨秀兰的女人,和她没能回家的那个夜晚。”
消息迅速在网络上传开。不止一个地方出现了类似场景:课堂上的追问、图书馆角落翻出的老报纸、社区活动中老人哽咽的回忆……越来越多普通人开始主动寻找那些“不该被遗忘”的片段。
而在这股浪潮背后,一份匿名报告悄然出现在国务院高层案头:
>【紧急预警】
>全国共感终端出现异常共鸣现象,初步判定为人为主导的群体性记忆唤醒行为。
>影响范围已覆盖17省43市,预计将持续扩大。
>建议立即启动舆情管控机制,封锁相关关键词,并对“真相联盟”展开调查。
批示下来得很快,红章盖下:“同意,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