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中,十几个穿着不同校服的少年站在一起,背景是一片荒废的厂房。他们轮流举起手中的牌子,上面写着自己的编号而非姓名:
“编号A-17,被迫服用‘镇定营养剂’三百二十七天。”
“编号B-09,因考试焦虑被强制隔离两周。”
“编号C-44,被告知‘悲伤是负能量,必须清除’。”
最后,所有人同时翻过牌子,背面只有一句话:
**“我们不是数据,我们是人。”**
舆论如火山喷发。
媒体开始深挖“情绪稳定指数”的评分标准,发现其核心算法竟源自“晨曦计划”废弃的情绪压制模型;家长们愤怒揭露学校要求签署的“心理干预同意书”中隐藏条款:“家长自愿放弃对孩子精神诊疗过程的知情权”;更有心理学专家公开质疑:“所谓‘优化’,本质是对个性的系统性清除。”
压力之下,教育部紧急召开发布会,宣布全面暂停“心理优化班”试点项目,成立专项调查组彻查相关机构。
然而,陈拾安知道,这只是表层的溃败。
真正的战争,仍在地下继续。
某夜,他收到苏晓的加密消息:【监测到一组新型信号,源自南方某私立国际学校。该校最近引进了“智能校服”系统,学生心跳、体温、面部表情均被实时上传云端。奇怪的是,每当夜深人静,系统总会捕捉到一段无来源的低频振动,持续三分钟,恰好对应《月光光,照四方》的时长。】
他盯着手机,久久未动。
窗外,月亮隐入云层,校园陷入短暂黑暗。
第二天清晨,他收拾行囊,准备南下。
临行前,小女孩又来找他,手里攥着一张新纸条。
“老师,我爸爸昨天打了我,因为我把‘倾听角’的宣传单带回了家。他说这些都是歪理邪说,会教坏小孩。”她低头踢着石子,“可是……我还是想写。”
陈拾安接过纸条,上面写着:
**“我希望有一天,大人也能承认自己错了。
那样的话,我们就不用躲在墙角哭了。”**
他轻轻折好,放进胸前口袋,与之前的那张并列。
“你会等到那一天的。”他说,“而在那之前,我会一直在这里,替你听着。”
他踏上长途客车,背包里装着X-9主板的备份芯片、老式收音机、一包奶酪,以及一本孩子们亲手制作的《未曾熄灭的声音》。
车窗外,朝阳升起,照亮蜿蜒向前的公路。
他知道,前方还有无数堵墙等着被打破,还有无数声音等待被听见。
但他也不再是孤身一人。
因为在每一个挂起纸条的角落,在每一台自动播放《醒来》音频的心理终端里,在每一双敢于流泪的眼睛中??
都有一个小小的火种,在静静燃烧。
而火种的名字,叫真实。
当客车驶过一座小镇,路边广告牌上赫然印着最新教育APP的宣传语:“AI守护心灵,让每个孩子更快乐。”
陈拾安冷笑一声,掏出手机,给苏晓发去一条消息:
【准备第二阶段行动方案。
我们要让全世界知道??
真正的快乐,从不需要被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