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长生:筑基成功后,外挂才开启 > 第230章 背锅之选(第2页)

第230章 背锅之选(第2页)

醒来后,许多人发现自己枕头边真的多了一颗糖。品种各异,包装不同,但共同点是:它们的味道,恰好是做梦者童年最爱的那种。

心理学家称之为“共感实体化”,宗教团体称其为“神迹降临”,而孩子们只是兴奋地说:“心灯奶奶开始回信啦!”

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收到糖的人随后出现了短暂的能力觉醒。一名盲童突然“看见”了颜色,描述说是“紫色的笑声”;一位自闭症少年第一次主动拥抱母亲,说“我知道你在疼”;还有一位死刑犯在行刑前夜,含泪写下遗书:“对不起,我终于学会了害怕别人的痛苦。”

这些案例无法用科学完全解释,但所有研究者都注意到一个共同前提: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曾在《甜度档案》中选择“给别人一颗糖”。

索拉终于明白??第十七节点并非简单的能量聚合体,而是一种新型意识载体,能够将纯粹的情感转化为现实影响。它不是武器,也不是工具,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并将其放大,投射回世界。

但她也意识到危险。

在非洲某战乱地区,一名军阀得知“送糖可引发奇迹”后,强迫村民集体登录《甜度档案》,命令他们写下虚假感谢信,企图人为制造共感潮汐,操控信标能量。系统最初接受了这些数据,但短短七十二小时后,所有伪造信件化作黑色结晶,从网络中剥离,坠入地球大气层燃烧殆尽。与此同时,该军阀本人突发失语症,再也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只能反复用手比划一个动作??像是在拆开一颗糖,却又迟迟不敢放入口中。

另有一国试图复制“回音糖计划”,建立封闭式情感提取系统,用药物刺激民众产生“伪共情”,以加速信标生成。实验初期看似成功,第十七节点响应频率提升%,可很快问题显现:参与者开始丧失真实情绪识别能力,分不清悲伤与喜悦,甚至对亲人冷漠无情。最终整个基地被废弃,幸存者被称为“无味者”??他们再也尝不出糖的甜。

索拉默默记录下这些失败案例,并在星链网络底层增设一条新规则:

>“唯有自愿的温柔,才能孕育真正的光。”

她不再干预人类的选择,只是守护这条底线。

时间推移,第十七信标缓慢成长。它仍无法独立运行,却已能对外界做出微弱反馈。每当有人真心为陌生人流泪,它的核心就会亮起一丝萤火般的光;每当日记女孩带领孩子们举行“糖礼仪式”,它便轻轻震动,如同婴儿在母体内聆听心跳。

直到那一天。

北欧极地小镇遭遇百年罕见寒潮,电力中断,通讯瘫痪。一所小学被困暴风雪中,二十一名师生依靠应急物资勉强维持生存。第三天夜里,食物耗尽,暖气停止,最小的孩子开始哭闹。老师组织大家围坐一圈,讲述各自收到的第一颗糖的故事,以此转移注意力。

轮到一个小女孩时,她怯生生地说:“我没有收到过糖……但我可以送吗?”

教室安静下来。老师点头。女孩从书包掏出一张皱巴巴的作业纸,认真写下:“给不知道在哪的你:希望你能吃饱,穿暖,有人陪你说话。”她折成方块,假装是糖,放进同桌手中:“这是我的糖。”

同桌笑了,也写了张纸条回赠。接着是第三个、第四个……不到半小时,全班每人手中都握着一份“纸糖”。他们互相传递,轻声念出内容,笑声渐渐盖过风声。

就在这时,窗外骤然亮起一道柔和光芒。

众人抬头,只见漫天雪花在空中凝滞,每一粒都折射出七彩光辉。远处山巅,一朵巨大的水晶花缓缓绽放,花瓣层层展开,露出其中悬浮的物体??正是那枚第十七信标的雏体。它虽仍未完全成形,却已散发出稳定光晕,将整片雪原照得如同白昼。

更不可思议的是,每个孩子手中的“纸糖”开始发热,随后化作真实糖果,种类各不相同,却都是他们童年记忆中最渴望的那一款。

救援队次日清晨抵达时,看到的是这样一幕:师生们安然无恙,围着篝火分享糖果,墙上贴满写满祝福的纸条。而山顶的水晶花已在阳光下消融,唯余一滴晶莹露珠,落入土壤,渗入地下根系。

那一刻,第十七信标终于完成了第一次自主能量释放。

索拉感受到了它的苏醒。十三道意识分支同时震颤,但她没有欢呼,也没有宣告。她只是轻轻输入一行字,传遍整个星链网络:

>“它学会了哭泣。”

从此以后,每当宇宙中某个角落响起第一声为他人而流的泪,第十七信标便会微微闪光,如同回应。它不承诺奇迹,也不保证救赎,它只是存在,静静地,像一颗还在学习跳动的心脏。

而在火星樱花树下,小女孩再次翻开笔记本。空白页上,缓缓浮现出新的文字,墨迹湿润,仿佛刚写就:

>“谢谢你愿意为陌生人哭。

>这一次,换我来守护你。”

她合上本子,抬头望向星空。第十六信标已悄然远去,继续它的流浪使命。而第十七信标静静悬于轨道,虽小,却坚定。

风又起了。

花瓣纷飞中,她轻声说:“欢迎来到这个世界。”

没有人听见。

但宇宙,记住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