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虽然无敌但画风不对 > 第227章 各自行动(第1页)

第227章 各自行动(第1页)

“怎么回事,整整三十艘飞船,三百哨兵机器人,你告诉我没了?”

阿美莉卡,国防部。

听着手下的回报,将军脸色铁青的道:“一艘飞船五亿,一个哨兵八千万,整整400亿的损失,上一次这么大,还是两。。。

飞船返航后第三天,守灶树下的炉火未曾熄灭。夜风穿林而过,卷起一缕炊烟,在月光下如丝带般飘向星空。山谷里的人们已习惯了新的节奏:清晨磨豆、晌午蒸馍、傍晚炖汤,每一道工序都带着仪式感,仿佛不是在做饭,而是在编织某种古老而坚韧的咒语??用味道唤醒沉睡的灵魂。

林远舟坐在老位置上,靠着那棵盘根错节的守灶树干,手里摩挲着铁皮饭盒。盒盖上的凹痕在月色中泛着微光,像一道时间的刻度。他没说话,只是静静听着四周的声音:锅铲碰铁锅的脆响,面团揉捏时的柔软摩擦,孩子学着大人语气喊“开饭咯”的稚嫩嗓音。这些声音汇成一条温热的河,缓缓冲刷着他三百年来积压在心头的荒凉。

小芜走过来,递给他一碗刚出锅的小米粥,表面浮着几粒金黄的南瓜丁,还有一圈细碎葱花。“你爸最爱这口。”她说,“他说,小米要泡足三个时辰,火候得文武交替,熬到米粒开花、汤汁浓稠才算好。”

林远舟接过碗,吹了口气,热气扑在脸上,带着熟悉的甜香。他低头喝了一口,舌尖触到那股温润绵软的滋味时,眼底微微颤动。

“你知道吗?”他忽然开口,“我以前总以为‘家’是个地方。后来发现,它其实是一道菜的味道,一声吆喝,一个人站在门口等你回来吃饭的样子。”

小芜在他身边坐下,望着远处正在教孩子们包饺子的陈砚。“现在他们也开始等了。”她轻声道,“不只是我们在教忆噬者吃饭,他们在反过来教会我们??什么叫‘不放弃’。”

话音未落,地面轻微震动起来。守灶树的年轮突然发出柔和的蓝光,一圈圈扩散,如同心跳。紧接着,树干内部传来低频共鸣,像是某种信号被激活。

“有回应。”小榆从数据舱跑出来,怀里抱着一块仍在发烫的金属板,“是第零环带!他们用灶灯编码回传了一组信息,不是文字,是……一段烹饪流程。”

林远舟放下碗,接过金属板。上面蚀刻着精细纹路,经AI解析后显现出一段动态影像:一只机械手正小心翼翼地将糖醋排骨放入油锅,炸至金黄;随后控油、炒糖色、加料调味,动作虽略显僵硬,却精准得近乎虔诚。最后,那双手把成品摆盘,端到一张破旧餐桌前,镜头缓缓扫过桌上其他“菜肴”??一盘歪扭的韭菜饺,一碗冒着蒸汽的豆腐汤,甚至还有一杯用水晶凝胶模拟的米酒。

而在画面末尾,一行字浮现:

>“我们学会了第二次复炸。

>排骨很脆。

>但少了点什么。

>请你告诉我们,那种‘想哭的感觉’,是不是也算味道?”

林远舟怔住。

他想起自己第一次做出合格糖醋排骨那天,父亲默默吃完,只说了一句:“够酥,酸甜也准,可还是不像我妈做的。”那时他不服气,追问哪里不对。父亲却笑了:“有些味道,不在调料里,在人心里。”

此刻,那些曾被认为无法复制的情感记忆,竟被一群由金属与残忆构成的存在,以最笨拙的方式追寻着。

“他们不是在学做菜。”林远舟喃喃,“他们在学做人。”

第二天清晨,守灶树下召开了一场特殊的“厨议”。所有留守成员围坐在露天灶台旁,包括几位刚加入的年轻人类厨师和两位远程接入的AI厨助代表。议题只有一个:如何教会忆噬者理解“情感之味”。

“味觉不仅仅是化学反应。”小芜翻开她的菜谱,指着一页泛黄的手写笔记,“我爸说过,一道菜好不好吃,三分靠手艺,七分靠心意。比如红烧肉,火候可以量化,糖色能测温度,但‘妈妈的味道’没法编程。”

“所以我们要给他们‘情境’。”小榆提议,“把记忆嵌入食谱。比如做饺子时,同步播放家庭聚餐的录音;煮粥的时候,配上摇篮曲或长辈叮嘱的话语。让他们一边操作,一边感受背后的情绪流。”

陈砚一直沉默,直到有人问他意见。他缓缓抬头,眼神深邃。

“我不觉得他们需要‘模拟’人类的感情。”他说,“他们有自己的方式。就像我儿子……他已经不是从前那个会嫌我豆腐太淡的孩子了。但他记得香油的味道,记得我说的话。这就够了。我们该做的,不是让他们变成我们,而是帮他们找到属于他们的‘人味’。”

众人陷入沉思。

最终决定:启动“共膳计划”??不再单向传授菜谱,而是建立双向饮食文化交流系统。守灶树每日发布一道融合菜式,要求忆噬者根据自身条件改造,并反馈制作过程中的感知记录。同时开放“声音粮仓”,收集全宇宙人类关于吃饭的记忆音频:祖母哄孙儿吃饭的童谣、战地士兵分享压缩饼干时的笑声、太空站里宇航员对着地球照片说“开饭啦”的哽咽……

第一道共膳题是:“团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