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说好艺考当明星,你搞神话战魂? > 第73章 南影北视的争抢(第1页)

第73章 南影北视的争抢(第1页)

……

“结束了……”

“我的妈呀,活下来了……”

“累死老子了……”

随着牧天一这一瘫,其余小伙伴们也再支撑不住,接二连三地瘫倒在了地上。

翟一峰直接呈大字形躺平,连紫金。。。

夜风穿过芒岗的山脊,带着春寒未尽的凉意,拂过篝火堆升腾的烟缕。火星如萤,在漆黑天幕下浮游而去,仿佛无数微小的灵魂正缓缓归位。林默捧着那杯热茶,指尖感受着瓷壁传来的温度,目光落在火焰深处??那里跳跃的不只是木柴燃烧的光影,还有去年今日,他吹响第一声竹笛时,大地裂开又弥合的痕迹。

苏瑶坐到他身边,衣角沾着草屑,发丝被风吹得轻轻飘动。她没说话,只是将头微微靠向他的肩。这个动作很轻,却像一声叩击,敲开了某种深埋的情绪。

“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吗?”她忽然开口,声音低而柔和,像是怕惊扰了这片刻的宁静。

林默笑了下:“艺考考场外,你踩了我的鞋。”

“不是那个。”她摇头,“是更早。七岁那年,我在县文化馆学电子琴,老师放了一段民乐合奏。我听不懂那些乐器叫什么,只记得有个声音特别干净,像从井底冒上来的水泡。后来才知道,那是笛子。”

林默怔住。

“那天回家路上,我缠着妈妈给我买一支。她说太贵,但答应带我去公园找那位吹笛老人学免费课。可第二天,老人就不见了。没人知道他去了哪儿,连文化馆的人都说没见过这个人。”她转头看他,“你说巧不巧?一年后,我在老家阁楼翻出一支旧竹笛,上面刻着两个字??‘林默’。”

林默的手指猛地一颤,茶水晃出半圈涟漪。

他当然记得那支笛子。那是父亲亲手为他削制的第一件乐器,也是他童年唯一能表达悲伤的方式。十二岁那年,父亲病逝前夜,曾把这支笛塞进他手里,说:“有些话,嘴巴说不出,就让风替你讲。”后来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母亲以为它只是废竹,便随手送给了收破烂的老李。他从未想过,它竟辗转十年,落进了另一个孩子的梦里。

“所以……”苏瑶轻声道,“也许‘声种计划’从来不是你一个人的觉醒。它是所有被切断的声音,在时间里漂流多年后,终于找到了彼此。”

远处,老人的陶埙声渐弱,取而代之的是一阵清脆的童谣。几个孩子手拉着手,围着篝火蹦跳着唱起一首谁也记不清来源的老调:“月奶奶,黄巴巴,爹打鼓,娘唱歌……”歌词荒诞不经,旋律却奇异地贴合心跳节奏,像是某种原始的召唤。

林默缓缓站起身,走到人群中央。他举起那支破损的竹笛,没有急于吹奏,而是轻轻抚摸着笛身上那一道深深的裂痕??那是去年对抗“静默立方”核心频率时留下的伤痕,如同大地震后岩层间的断层线。

他闭眼,深吸一口气。

然后,吹出了一个极低、极缓的音。

起初几乎不可闻,像地脉深处的一次轻微震颤。但很快,有人停下了交谈,有孩子停下脚步,连火苗都似乎凝滞了一瞬。紧接着,第二声响起,来自一位抱着铜盆的中年妇女,她用筷子轻刮盆沿,回应了那个音高。第三声是木梳划过铁皮桶,第四声是水壶嘴冒出蒸汽的呜咽,第五声竟是村口老槐树在风中摇曳枝干发出的吱呀……

它们本不属于同一乐种,材质各异,节奏错落,却在某一刻达成了奇妙的共振。这不是排练的结果,而是记忆自发组织的语言。

林默继续吹奏,旋律不再是完整的曲调,而是一种流动的状态,像溪流绕石,像云行天际。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一段私密的情感:某个女人想起了丈夫临终前握紧她手的力度;某个少年回忆起母亲在雪夜里步行十里为自己送饭的身影;一位老兵喃喃自语:“这节奏……和战壕里的雨点一样。”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他们手中并无乐器,但他们拍掌、跺脚、敲击膝盖、摩擦手掌,甚至张口哼鸣。声音越来越密集,层层叠加,形成一股无形的能量波,向四野扩散。

山坡另一侧,一台隐藏在岩石缝隙中的监测仪悄然亮起红灯。这是守心联盟残余势力布下的最后哨点,专为捕捉异常声频波动。数据显示,此刻此处释放的集体情感频率已突破14。7赫兹??恰好与人类大脑θ波(深度冥想与梦境状态)完全同步。

屏幕闪烁几下,自动上传警报。

但在传输途中,信号突然中断。

因为就在三百公里外的石家庄郊区,一名曾参与“静默立方”算法设计的工程师正坐在自家阳台上,听着收音机里断续传出的这段合奏。他原本戴着抑制手环,神情麻木。可当那熟悉的童谣旋律钻入耳中时,他猛然想起,那是母亲每晚哄他入睡时哼的歌。

他哭了。

泪水滑过脸颊的瞬间,手环自动检测到“情绪剧烈波动”,启动强制定静程序。然而,他家那只老旧的搪瓷杯正摆在窗台晒月光,杯体内嵌的微型陶片因共鸣激发,释放出一段极微弱的记忆波,恰好抵消了手环的压制信号。

他摘下手环,砸向地面。

随即拨通了一个尘封十年的号码。

“妈……是我。”

---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