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三国:从樵夫到季汉上将军 > 第165章 我又不欠他们的(第2页)

第165章 我又不欠他们的(第2页)

“不错。”阿?目光如炬,“但我们不是挑战,是在提供选择。朝廷可以杀几个人、烧几本书,但它杀不尽想活得有尊严的人。我们要让每一个想站起来的村子都知道:你们不是孤军奋战。”

命令下达当晚,信鸢星夜隼组全员出动。九十九只改良风筝载着密封陶筒腾空而起,借春季西北风直扑中原腹地。每只风筝尾翼皆绘一只眼睛图案,下方题字:“我们在看着。”

而在江陵,李昭正带领农夫测试新型曲辕犁。这种犁由南中工匠设计,只需一头牛便可深耕三亩,且转弯灵活,适合丘陵地带。试验田里,泥土翻涌如浪,黑得发亮。

一名年轻农妇抱着婴儿前来围观,怯生生问道:“李先生,听说南中女人也能记账、参会?”

李昭点头:“不仅能,还是核心。沈青娥便是守心堂五大执事之一。”

妇人低头抚摸怀中女婴,声音微颤:“我给她取名‘望娥’……我想让她长大后,也能写自己的名字,管自己的粮。”

李昭怔住,随即郑重拱手:“此名甚好。”

当晚,他在日记中写道:

>“今日方知,变革最锋利之处,不在制度之新,而在母亲为女儿起名时的那一念希望。

>当女人开始期待女儿能顶半边天,旧世便已崩塌一角。”

数日后,代郡某村发生一事,震动四方。

村中豪绅张老爷素来把持水源,私设堰坝,逼迫农户以双倍粮食换水。近日见村民建起议事亭,心中愤恨,遂勾结县衙差役,欲强行拆除。当夜,十余名差役闯入村庄,砸毁石碑,撕毁《共耕约》。

岂料次日清晨,全村男女老少三百余人齐聚废墟,每人手持一张桑皮纸,上面抄写着《答天下书》片段。他们默默将纸张铺在地上,围成一圈,中央点燃篝火。孩子们齐声朗诵:“公道不在天上,不在庙里,而在我们手里写的每一个字。”

差役不敢上前。第三日,邻近六村纷纷派人送来支援,带着工具与粮食,表示“若拆一亭,百亭复建”。第七日,县令被迫下令召回差役,并派师爷前来协商调解。

而就在当天夜里,张老爷家中失火,仓廪尽毁。有人传言,是他自己放的火,只为嫁祸村民。真相未明,但张老爷三日后匆匆携家眷逃离,再未归来。

此事传开,北地民谚悄然更替:

>“从前怕官如虎,如今敬理如神。

>官若讲理,我们听;官若欺人,我们记。”

南中春末,守心书院迎来一场特殊典礼。来自倭国的少年学成归国,临行前跪拜阿?:“先生教我‘成为风’,我记下了。但我仍有一问:若风太弱,吹不动高山呢?”

阿?取出一枚新制铜牌,正面刻“薪火”,背面书“不惧”。递予他道:“风弱时,就做一颗火星。烧不了山,就先暖一个人的手。等千颗万颗聚在一起,山也会融化。”

少年含泪而去。

月余后,东海之滨传来消息:倭国南部三部落仿照南中模式建立“共渔会”,实行捕捞配额与收益共享。他们在海边立碑,以汉字与倭文双语铭刻:“此法始于南中,成于人心。”

同一时刻,北方边境某烽燧之下,一名戍卒在值夜时掏出半张残纸,借火光默读《防疫三要》。他身旁老兵好奇探头:“这写的啥?”

“煮水、通风、分食。”年轻士兵低声回答,“说是能防瘟疫。咱们营里去年死了八个兄弟,要是早知道这个……”

老兵沉默良久,忽然掏出小刀,在烽燧石壁上刻下三个歪斜大字:“要干净。”

这一夜,从江南水乡到漠北荒原,从西南密林到东海孤岛,无数人正以不同方式书写同一个未来。有的用笔,有的用刀,有的用血,有的用泪。但他们写的不再是祈求,而是声明。

守心堂地窖深处,岩桑将最新一批金属鳞片拼合于沙盘之上。十七个红点连成网络,竟与南中水利图惊人相似。他抚摸铁斧,喃喃道:“赵文远啊,你说最怕被人当神。可你看,如今连石头都在替你说话。”

忽然,远方天际微光闪动。信鸢回报:江陵李昭率万名农夫完成春播,自发举行“光明祭”,点燃万盏河灯,顺流而下。每盏灯上皆写一句百姓心愿??

>“愿我家女儿也能上学。”

>“愿官仓永远透明。”

>“愿天下再无饿殍。”

灯火蜿蜒如星河倒悬,映照两岸,久久不熄。

阿?立于山顶,望着南来北往的风筝与飞鸟,轻声道:“我们从未想统治谁。我们只想证明??

人,本该活得像个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