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行舟站在城门口,仰望着那篇遮天蔽日的《诛文令》,忽然笑了。
他取出文心笔,蘸取指尖之血,转身在城墙之上,一笔一划,写下回应:
>**《抗诏书》**
>**昔者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今我江行舟书此文,只为护一人之心,守一寸之道。**
>**尔谓我叛?我不惧。**
>**尔谓我狂?我不悔。**
>**若真理须以头颅祭奠,那便斩我;若文明必经烈火重生,那便烧我。**
>**但请记住??**
>**哪怕只剩一人读书,文道不死!**
>**哪怕只剩一页残纸,薪火不灭!**
最后一字落笔,整面城墙爆发出耀眼金光,与《诛文令》激烈对撞。两股文气在空中撕扯,宛如龙蛇搏斗,震得屋瓦纷飞,树木倾折。
就在这时,一道苍老的声音从人群中传来:
“老夫,愿添一笔。”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进士走出人群,颤抖着掏出随身携带的朱砂笔,在《抗诏书》末尾补上一行小字:
>“臣,礼部侍郎周明德,附议。”
紧接着,第二人上前:
“臣,前翰林院编修赵文远,附议。”
第三人:
“民,洛阳书肆掌柜李守仁,附议。”
第四人、第五人……越来越多的人走出,有官员、有学子、有商贾、有农夫,甚至还有街头卖字的盲人,由孩童牵着手,摸索着在墙上按下沾墨的手印。
每一句“附议”,都像一把锤子砸向《诛文令》。那黑色诏书开始龟裂,发出凄厉哀鸣。
最终,“轰”的一声,彻底崩解,化作漫天黑灰飘散。
江行舟看着眼前这一幕,眼眶湿润。
他知道,这场战争,早已不再属于他一个人。
数日后,皇帝召见江行舟于勤政殿。
殿内无人,唯有烛火摇曳。皇帝坐在龙椅上,手中拿着一份泛黄的卷宗,封面写着:“文罚者名录”。
“朕知道你是真心为国。”皇帝声音沙哑,“可你也该明白,若动了太庙,动摇的是国本。”
江行舟跪地,叩首:“陛下,国本不在宗庙牌位,而在百姓心中。若民心已失,纵有千座太庙,也不过是坟场。”
皇帝沉默许久,终于长叹:“查吧……但仅限这一次。若你所言属实,朕……愿亲手焚了那份契约。”
江行舟再拜:“谢陛下。臣不敢求赦免,只求一个真相。”
当他走出宫殿时,夕阳正好洒在宫墙上,映出长长的身影。
张栩迎上来,低声问:“下一步去哪?”
江行舟望向北方,那里,仍有九道黑流未断。
“去找剩下的八具‘文骨’。”他说,“然后,彻底关闭‘文脉暗渠’。”
风起云涌,文战未歇。
而在某处无人知晓的山洞中,一本尘封古籍自动翻开,新出现的一行字静静燃烧:
>**“文圣将现,非在一朝,而在万民执笔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