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杰普森先生。”
听到呼喊,克莱尔抬头礼貌的回应道。
“叫我莫里斯就好”先卫燃一步喊出姑娘名字的大兵说道。
“有什么事情吗?”克莱尔不以为意的问道。
“我帮你问道你哥哥的。。。
喀嚓。
声音很轻,却像一道闪电劈开混沌的夜空,在无数人的耳膜上留下灼痕。这一声快门不再属于某一个人,而是从城市的角落、乡野的小屋、战地的废墟、教室的窗边同时响起??千万次“看见”的宣言,在同一频率中共振。
林晚站在返程潜艇的指挥舱内,望着舷窗外缓缓上升的日光穿透北冰洋的冰层,折射出七彩光晕。她手中握着那块封存“零号帧”的晶体,指尖微微发颤。晶体内部的胶片静止不动,却仿佛有风暴在其中酝酿。她知道,这不是终点,而是一扇门的开启。
“你说,我们真的能控制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吗?”她低声问。
陈默正坐在终端前整理最后一组数据流,头也不抬:“从来没人想控制它。小野清楚,你也清楚??我们要做的,是让失控变得有意义。”
小野没有回应。他靠在舱壁边,双眼闭着,但意识早已沉入某种更深的维度。自接过“零号帧”那一刻起,他的梦境就开始变化。不再是童年雪地里的枪声与血泊,而是无尽长廊:一面面墙上挂满未曝光的底片,每一张都映照出不同年代、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举起相机的身影。他们彼此不认识,却在同一刻按下快门;他们身处战火、饥荒、压迫之中,却用镜头构筑了一道看不见的防线。
他知道,那是记忆网络在向他传递信息。
第七帧行动的消息发布后,全球响应如潮水般涌来。短短四十八小时内,超过两亿条记录涌入分布式节点系统??手写的日记片段、老式录音带转录的声音、炭笔画下的街头暴行、手机拍摄却从未上传的视频……有人讲述父母在政变之夜消失前的最后一句话;有人复原了被焚毁的村庄地图;还有孩子用蜡笔描绘出自己躲在衣柜里听见枪声的那个夜晚。
这些不是影像,却是影像的种子。
而在某些地方,种子已经破土而出。
东京涩谷十字路口的大屏幕上,第九帧母亲的眼神再度浮现,但这一次,她的目光缓缓移动,望向每一个抬头观看的行人。技术团队坚称这不可能??那段视频并无动态追踪功能。可监控录像显示,至少三千人声称“她看了我一眼”。
巴黎地下图书馆,“盲区计划”的志愿者们将收集到的文字回忆手工印制成册,分发给流浪者与难民儿童。一名十二岁的叙利亚女孩拿到书后哭了整晚,第二天她在封面背面写道:“我现在也是见证者了。”这句话被人拍照上传,三天后出现在纽约时代广场的投影墙上。
最令人震惊的是西非马里的一所乡村学校。一位教师组织学生用粉笔在地上临摹他们听祖辈讲过的战争场景。当联合国观察员前往调查时,发现整个操场变成了一幅巨大的拼贴画:断桥、燃烧的房屋、逃亡的家庭、举着相机的女人……而在这幅画正中央,孩子们用红粉笔写下了七个字:
**“我们也记得。”**
与此同时,反扑也开始了。
多国政府联合发布《共情内容管控法案》,宣布所有未经认证的“情感触发类记录”为非法传播物。社交平台大规模封禁相关话题,AI审查系统升级至第七代,能够识别潜在的“记忆共鸣模式”。一些国家甚至出动特工部队,搜查民间显影设备与模拟胶片。
但在每一次打压之后,新的形式总会诞生。
人们开始用摩斯密码在广播里传递照片描述;聋哑学校的学生用手语“拍摄”无声纪录片;监狱中的囚犯在牢房墙壁上刻下被抹去的历史事件日期,再由探视家属悄悄拓印带走。
对抗不再是暴力的,而是诗意的、渗透式的、无法斩尽杀绝的。
“他们怕的不是真相本身。”小野终于睁开眼,“他们怕的是普通人突然意识到??自己也可以成为真相的源头。”
林晚点点头,将“零号帧”轻轻放入保险柜。柜门关闭的瞬间,整艘潜艇的量子链路忽然震颤了一下,像是受到了某种遥远信号的牵引。
“怎么了?”她皱眉。
陈默盯着屏幕,脸色微变:“南极基地刚刚传回一组异常数据……冰层深处的光脉冲频率变了。不再是规律性闪烁,而是……编码式的。”
“什么类型的编码?”
“莫尔斯电码。”他顿了顿,声音低下去,“内容是:‘第七人已就位,等待回应。’”
空气凝固了一瞬。
小野立刻起身走向通讯台:“接通南极中继站,启动双向共振协议。”
“你确定?”林晚紧张地问,“我们还不知道那下面是什么。万一这是‘静默穹顶’残余设下的陷阱……”
“如果是陷阱,它早就启动了。”小野平静地说,“真正的危险从来不是敌人设的局,而是我们因为恐惧而停止行动。”
信号接通后,潜艇开始向南极发送一段特殊的音频波形??由第九帧图像转换而成的共情频率,混合了百万普通人上传的记忆片段声纹。这个频率无法被人类耳朵听见,却能在特定介质中引发共振。
三小时后,回应来了。
不是文字,不是语音,而是一段极低分辨率的动态影像。画面来自一座深埋于南极冰盖之下的废弃科研站内部摄像头。灰尘覆盖的监视器上,一个模糊身影正缓缓走向镜头。那人穿着上世纪八十年代风格的科考服,胸前别着一枚褪色的记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