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红楼琏二爷 > 第976章 谢恩(第2页)

第976章 谢恩(第2页)

贾琏将信递给黛玉看,两人相对无言,唯有泪光闪动。

转眼入秋,女子专场会试如期举行。考场设在新建的“文华别院”,四周布防严密,考生统一着青布衫,戴编号木牌,进场搜身、抽签入座,全程由监察院监督。试题由贾琏亲自拟定,除常规经义外,特加实务策问:

>“若你任县令,境内发生夫家强夺寡妇田产案,族老以‘无嗣即无权’阻拦审理,你将如何依法处置?”

答卷中最令人动容者,出自一名云南彝族女子之手。她写道:

>“我母早逝,因无兄弟,族中长老欲夺我家祖屋改建祠堂。父亲持《继承法》第二章据理力争,反被殴打致残。我八岁起便替父抄状纸,十三岁自学律条,十五岁代父出庭。三年诉讼,终获胜判。故知法律非纸上空文,而是弱者手中刀剑。若我为官,必先宣讲妇产权益,设立村级法律角,培训女子调解员,使每村都有能为自己说话的人。”

此文被宁桓亲批“肝胆照人”,列为状元候选。

放榜那日,紫禁城外万众云集。当唱名至“沈清漪,授翰林院修撰;阿兰娜,授礼部藩务司主事;索玛(云南彝女),授大理寺评事”时,人群中爆发出震天欢呼。数十名少女当场跪地,向着皇宫方向叩首流泪。一位老秀才拄杖而来,颤声对孙女说:“去吧,爷爷活着看到这一天了,咱们家总算出了个女进士!”

贾琏站在观礼台上,望着那一张张年轻而坚定的脸庞,忽然想起十年前初建共学所时的情景。那时他被人讥为“疯子”,说他妄图移山填海。如今,山真的在动,海也在退。

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新科女官入职后不久,便遭遇重重阻力。沈清漪起草的《婚姻平权草案》被六部九卿联手驳回,理由是“动摇家庭伦理”;索玛审理一起虐待童养媳案时,地方豪强竟派人围堵衙门,扬言“女子断案,猪狗不如”;更有甚者,某御史竟上疏称:“女子为官,阴气太重,恐致皇嗣艰难”,请求暂停任命。

贾琏怒极反笑:“他们不敢正面反对,便用巫蛊之说攻讦,真是卑劣至极。”

他当即联合陆知仁、柳含烟等人发起“法治启蒙运动”,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巡回讲座。每到一地,皆由女官员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如何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扬州一站,沈清漪演讲道:

>“有人问我,做官为了什么?我说,为了让我母亲那样的女人,不再跪着求人签字画押。为了让我妹妹那样的女孩,不必十四岁就嫁人换彩礼。为了让我们这一代人受过的苦,不再重演于下一代。”

台下一位中年农妇泣不成声,拉着女儿的手大声说:“娘给你改名字,以后就叫‘学文’!”

与此同时,黛玉主持编纂的《女子参政实录》正式刊行,收录历代女性治国案例,从汉代吕雉到本朝女将军秦红玉,证明女子不仅可为官,更能善政。书中特别强调:“权力不应按性别分配,而应按能力授予。”

宁桓读后大为赞赏,下令将其作为官员必读教材,并在乾清宫召见首批女官集体谈话。他对众人说:

>“你们每一个人,都是在为后来者开路。或许你们会跌倒,会被骂,会孤独前行。但记住,只要有一个女孩因为看见你们而相信‘我也能行’,你们就没有白来这朝堂一趟。”

自此,女官任职范围逐步扩大。半年内,已有十八人出任知县、三十人进入六部司官、七人获派外交使节团赴琉球、安南交流司法制度。更令人振奋的是,第一批接受“自我保护课”培训的女学生开始反哺社会??她们组织“姐妹守望队”,在村庄街道巡逻,协助警方解救被拐妇女,举报家暴案件,成为基层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

这一年除夕,贾府张灯结彩。席间,巧姐忽然起身,捧出一幅亲手绘制的画卷。展开一看,竟是“女子科举之路”全景图:从江南女塾晨读,到漠北雪地授课;从考场奋笔疾书,到金殿传胪谢恩;最后定格在一面飘扬的旗帜下,万千女孩携手并肩,走向远方。

贾琏凝视良久,轻声道:“这画,该挂在国子监大殿正中。”

窗外,新年钟声敲响,烟花升腾,照亮了半个京城。而在千里之外的宁波港,那艘远洋帆船正迎着朝阳返航。甲板上,十二名女学员手持航海日志,向祖国报告:她们已在琉球完成国际法谈判模拟训练,带回三十七份涉外纠纷处理案例,可供国内教学使用。

贾琏接到电报时,正与黛玉坐在书房整理旧档。他指着其中一页笑着说:“你看,当年我们争论要不要教女孩天文,现在她们已经在海上辨星定位了。”

黛玉靠在他肩上,柔声道:“你说得对,这条路没有尽头。但它每走一步,就会多一个人抬起头来。”

春风再度吹过大地,万物复苏。在戈壁滩上的女子科技大学,第一届招生考试正在进行。考场外,一位残疾母亲推着轮椅,载着失语的女儿前来应试。她不会写字,只能用手语比划:“我想让她替我说话。”

监考老师含泪点头,递上答题纸。

这一刻,没有人怀疑,变革早已深入血脉。它不在诏书里,不在碑文中,而在每一个敢于提笔、敢于发声、敢于追求尊严的生命之中。

而贾琏知道,他的使命仍未结束。前方仍有偏见如山,愚昧如雾,但他不再孤单。因为星星之火,已然成炬;因为千万双眼睛,正望着同一个黎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