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红楼琏二爷 > 第981章 紫鹃留下(第1页)

第981章 紫鹃留下(第1页)

虽然书房亦有添香的红袖,但是贾琏仍旧没有多待。

将要紧的事情安排了一下,便回去洗了个澡,然后直接往潇湘馆来。

此时姐妹们都已经散了,黛玉也已经洗沐完毕正准备休息。

见到贾琏过来,她先。。。

冬去春来,京城的雪融得格外早。护城河解了冻,冰裂声如细碎鼓点,在晨雾中轻轻回荡。天光未明,贾琏已起身更衣,黛玉披着狐裘倚在窗前,望着外头扫雪的仆役,忽道:“昨夜我又梦见母亲了。”

贾琏动作一顿。

“她站在一座学堂门口,穿着素净的青衫,手里捧着一本书,却不敢进去。我说‘娘,如今女子皆可入学’,她只是摇头,说‘我生得太早’。”黛玉声音低缓,像一缕风穿过枯枝,“醒来时,枕头是湿的。”

贾琏走过去,轻轻揽住她的肩。“你说得对,我们走得再快,也追不上所有人的遗憾。可正因如此,才更要走下去??让下一个‘林姑娘的母亲’,不必再站在门外。”

黛玉点头,眼中泪光未散,却已有笑意浮现。

两人用过早膳,贾琏便动身前往国民启蒙院。今日有件大事:首批由女子科举选拔出的百名“基层政务官”将正式授职,分赴各省县,主管教育、卫生与户籍改革。这不仅是新政推行的关键一步,更是对旧体制最直接的挑战??千百年来,地方吏治尽归男子掌管,胥吏盘根错节,贪腐成风,而今竟要由一群年轻女子执印理政,朝野瞩目,非同小可。

启蒙院大堂早已布置妥当,红毯铺地,旌旗列阵。宁桓破例亲临,立于高台之上。台下百名女官身着新制官服??靛蓝短袄配墨色长裙,腰束革带,佩铜牌印信,发髻整齐,眉目坚毅。她们大多出身寒门,有的曾为婢女,有的是寡妇,更有边陲牧民之女,靠火塘边自学识字,一路考入京师。此刻站在此处,如百株新竹破土而出,挺拔清峻。

宁桓宣读诏书毕,亲自为十位代表授印。掌声雷动之际,一名年约二十许的女子上前一步,跪地陈情:“臣柳芸,原籍云南丽江,母早亡,父酗酒卖田,家贫不能就学。幸得火塘学堂收留,三年苦读,方有今日。臣愿赴甘肃张掖任知县佐官,誓以所学报国,不负圣恩,不辱女训!”

语毕,叩首三记,额上微红。

全场寂静片刻,继而爆发出热烈喝彩。连几位原本冷眼旁观的老臣也不禁动容。兵部侍郎李文博低声叹道:“此女若生在吾家,怕也只能做个浆洗丫头罢了。”

贾琏立于台侧,目光扫过一张张面孔,心中激荡难平。他知道,这些人不是象征,而是火种。她们将在偏远之地设立诊所、普查疫病、整顿学田、清理赋税积弊。她们会遭遇冷眼、欺压、甚至威胁,但只要有一人坚持下来,就能点燃更多人的希望。

仪式结束后,宁桓单独召见贾琏,步入偏殿密谈。

“今日场面感人,朕亦为之动容。”皇帝缓缓落座,神色凝重,“但你也清楚,阻力不会就此消停。宗人府昨日又递折子,说公主习读《律法通义》有失体统,应改修《内则》《女训》;礼部几位尚书联名上书,称女子执政乃‘阴侵阳位’,恐致阴阳失调,明年恐有蝗灾。”

贾琏冷笑:“他们倒成了农神了?”

宁桓摆手:“莫轻视。民间已有流言,说张掖那批女官上任后,当地井水变苦,牛羊暴毙,皆因‘女人掌印,地气紊乱’。更有甚者,编出童谣唱道:‘裙钗断案鬼哭天,判笔一落万民冤。’”

贾琏沉吟片刻,忽问:“陛下可知上月山东青州发生何事?”

“听闻有乡绅聚众围攻新设卫生所,砸毁药柜,殴伤女医?”

“正是。”贾琏点头,“那女医姓周,原是盲女,经启蒙院特训三年,精通针灸与草药配伍。她在青州建所不过半月,已救治数十名产褥热患者,却被诬为‘用迷魂香勾引良家男子’。百姓无知,竟信以为真。若非巡警及时赶到,她险些被浸猪笼。”

宁桓震惊:“竟至如此?!”

“更可悲的是,”贾琏声音低沉,“事后调查发现,带头闹事者竟是她亲手救活的一名产妇之夫。问他为何恩将仇报,他答:‘我老婆现在整天念叨什么‘卫生常识’,连我爹咳嗽都要戴口罩,说是有‘飞沫传染’,这不是败坏家风是什么?’”

宁桓愕然,继而苦笑:“原来变革最难的,不是制度,是人心中的老规矩。”

“所以,我们必须更快、更稳、更狠。”贾琏直视帝王双眼,“请陛下准我施行‘阳光政务’计划。”

“何谓‘阳光政务’?”

“凡新任女官辖区,每日公开张贴政务简报:今日处理几桩纠纷,减免多少苛捐,修建几口水井,救治几名病人,皆附姓名、时间、证据。同时派遣文化巡检使暗访民情,一旦发现诬陷、阻挠公务者,立即依法严惩,并通过报纸公布案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