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红楼琏二爷 > 第981章 紫鹃留下(第3页)

第981章 紫鹃留下(第3页)

贾琏默然离宫。归途中,马车突然停下。秦骁掀帘而入,神情凝重。

“线索断了。”他说,“那几个可疑账户经过七层转移,最终指向一处荒废寺庙,香火簿上登记的施主姓名全是假的。但我们发现一件东西??”他递过一块残破布片,上面绣着半枚徽记:一只展翅的黑鸦。

贾琏盯着那图案,忽然想起什么。

“终南山那天机观……观中道士穿的道袍,袖口就有这般纹样。”

秦骁点头:“我已经派人搜山。但真正危险的不是这些跳梁小丑,而是他们背后的逻辑??他们不再反对女子读书,而是要把‘女性参政’与‘天下动荡’牢牢绑定。只要发生任何灾祸,他们就会说:看吧,都是因为女人干政!”

贾琏闭目良久,忽道:“那就让他们看看,什么叫真正的秩序。”

他睁开眼,目光如炬:“明日召开紧急会议,我要提议??在全国推行‘女子应急队’制度。”

“应急队?”

“对。洪灾来了,谁去疏散群众?疫情爆发,谁来挨户测温?地震之后,谁能在废墟中抢救伤员?这些事,不能再靠临时动员。我们要建立一支由女青年组成的常备应急力量,接受军事化训练,配备专业装备,平时服务社区,危时冲锋在前。名称就叫‘巾帼卫士团’。”

秦骁眼睛亮了起来:“妙啊!既能增强政府救灾能力,又能展现女子担当。而且??她们若成了百姓心中的救命恩人,谁还敢说她们‘祸乱阴阳’?”

“正是此意。”贾琏嘴角微扬,“传令下去,先在京畿试点,三个月内招募五千人。课程包括急救、通讯、工程抢险、心理疏导。教官从退役女兵、女医生、女工程师中选拔。经费我来想办法。”

计划迅速落地。

正月十五元宵节,北京城张灯结彩。而在西郊训练营,第一批“巾帼卫士”已开始集训。她们穿着统一的灰绿色制服,绑腿结实,腰佩工具包,每日操练队列、担架搬运、搭建帐篷、使用无线电。媒体争相报道,百姓好奇围观。起初有人嗤笑:“这是要打仗吗?”可当看到一群十七八岁的女孩徒手抬起三百斤重的模拟房梁救人时,人群自发鼓掌。

转眼春暖花开。四月间,南方暴雨连绵,长江水位暴涨。湖北荆州告急,堤坝多处渗漏,数万人面临溃堤威胁。

贾琏当机立断:“派巾帼卫士团第一支队驰援!”

五百名队员连夜出发,携物资器械奔赴前线。她们分成小组,有的协助工程师检测坝体,有的组织妇女儿童撤离,有的在临时安置点熬药煮粥。最惊险一夜,某段堤坝突发管涌,男民夫束手无策。一名叫李秀兰的队员想起课堂所学,立刻指挥众人用沙袋围堰,再填入稻草与黏土,成功封堵险情。

黎明时分,雨势稍歇。疲惫不堪的队员们蜷缩在帐篷里休息。一位老大娘端来热姜汤,颤声道:“闺女,你们不是妖女,是真菩萨啊……”

消息传回京城,举国震动。

《申报》头版登出照片:泥水中,几名女队员合力抬着一名老人过积水,背影瘦弱却挺拔。标题写道:“她们不曾呼风唤雨,却比龙王更能让百姓安心。”

就连一向保守的《国故月刊》也罕见发表评论:“昔以女子为柔弱,今见其刚毅果决;昔惧女子干政,今知其救民于水火。变革之势,岂人力所能阻?”

至此,舆论彻底转向。

五月,宁桓下诏:正式将“巾帼卫士团”纳入国家防灾体系,编制独立,经费单列,并赋予紧急状态下临时执法权。同年夏,首届“女子高等行政学院”开学,招收百名优秀女官进修现代治理理论,贾琏亲任院长。

而曾经喧嚣一时的“赤凤临朝”谶语,早已无人提起。终南山那座古观被改建为“自然科学馆”,每日开放参观。那块曾刻着“血染金殿”的黄纸,被裱在玻璃框中,下方写着一行字:“愚昧的遗物,照亮进步的镜子。”

这一年秋天,贾琏收到一封来自西域的信。拆开一看,竟是多年未见的薛蟠所写。信中说,他在伊犁垦荒十年,娶了一位维吾尔族女子,育有一子一女。女儿名叫“昭书”,今年八岁,已在当地新建的双语女塾就读,作文得了第一名,题目是《我的母亲和她的犁》。

末尾写道:“哥,我从前不懂你为何非要折腾这些事。如今看着女儿背书的样子,我才明白??她这辈子,不会再被人当成牲口换了。”

贾琏读罢,久久无言,唯有窗外秋风拂过檐角铜铃,叮咚作响,宛如新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