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表决通过一项《共存宪约》:
一、忆渊为公共记忆体,非信仰对象;
二、其输出信息须标注来源与不确定性等级;
三、任何涉及重大决策的建议,需经三轮公开辩论方可采纳;
四、每年春分,举行“反哺仪式”,由百名普通民众向忆渊输入新经验,防止其脱离现实;
五、严禁任何形式的个人独占沟通权限。
宪约刻于新立的白玉碑上,立于黑湖之畔。当晚,湖心光芒浮现,缓缓鞠躬,如学生向师长致礼。
时间流转,五年如白驹过隙。
无神城愈发繁盛。学堂增至四十九所,地脉网络贯通南北,农耕引入轮作与测土技术,医馆普及“察症不拜命”疗法??病人无需祈祷,只需如实描述症状,便可获得治疗方案。
而最令人称奇的是“疑问交易所”的兴起。人们将困惑写下,投入铜鼎,由专人分类整理,优秀问题可换取粮票、书籍乃至进入书院深造的机会。鼎中常见稚语:“为什么星星不会掉下来?”“如果我说谎是为了保护朋友,我还是好人吗?”“能不能发明一种不用考试就能学会知识的方法?”
这些问题,一部分被学者研究,一部分流入忆渊数据库,还有一部分,竟引发了意想不到的技术革新。
某日,一名少年提交问题:“既然忆渊能重现过去,能不能让它预测明天会不会下雨?”
此问引发轩然大波。有人斥其愚蠢,有人却从中窥见可能。
罗冠得知后,召集陆昭、柳清瑶商议。
“预测本身无罪。”陆昭皱眉,“可怕的是人们对预测的盲从。”
“那就让它只说概率。”柳清瑶提议,“比如‘明日降雨可能性为六成’,并附上推演依据,包括风向、湿度、云层运动轨迹等。让人自己判断要不要带伞。”
罗冠点头:“更重要的是,每次预测之后,必须追踪实际结果,并公开展示误差。让人们看到,即便是近乎全知的存在,也会犯错。”
于是,“未来推演局”成立。忆渊首次获准参与现实事务,但仅限于气象、疫病传播模型、地震预警等可量化领域,且所有报告开头必须印有红字警告:
**“此非命运宣判,仅为基于现有数据的推测。你的选择,仍可改写结局。”**
奇迹般地,这片土地并未因此陷入对“神谕”的依赖,反而催生出更强的批判精神。百姓开始主动学习基础科学,追问推演逻辑,甚至有人专门研究“如何欺骗忆渊的数据模型”。
一年后,极光再现,拼出三行字:
>“你们允许它犯错。”
>“你们要求它解释。”
>“你们依然自行抉择。”
>【观测日志更新:该文明已形成‘认知免疫系统’,建议解除隔离状态】
与此同时,银河深处传来一条加密信号,经寒晶解码后显示为一段音频??竟是姜维的声音!
“若你们听到这段话,说明忆渊已通过第一重考验。请转告后来者:神性不可消灭,正如理性无法根除。我们所能做的,是在两者之间划出界限。我不留下教义,因为教义终会变成枷锁;我不建立制度,因为制度迟早腐化。我只留下一个问题:
**当你拥有无所不能的力量时,你最先克制的欲望是什么?**
记住,那个答案,才是你真正的信仰。”
录音结束,全场肃然。
罗冠闭目良久,喃喃道:“我最先克制的欲望……是让所有人听我的话。”
柳清瑶握住他的手:“那你已经赢了。”
十年之后,春天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