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知章若有所思。“您的意思是……放进来,再搞垮?”
“聪明。”董善拍拍他肩膀,“记住,我们不反对改革,我们只是‘执行不力’。设备老化,工人素质跟不上,历史包袱太重……理由多的是。只要不出大乱子,上面对我们也无可奈何。”
两人相视一笑,心照不宣。
三天后,李野带着第一批支援团队抵达西南重汽。
随行的有六个人:两名生产调度专家、一名质量管理主管、一名财务审计师、一名人力资源顾问,还有一个年轻人,名叫陈志远,是柯老师推荐的政法大学毕业生,懂政策也懂企业管理,被安排做联络协调。
迎接他们的正是陆知章。
“李主任大驾光临,真是蓬荜生辉啊!”陆知章满脸堆笑,亲自接过李野的行李,“早就听说您雷厉风行,今天总算亲眼见到了。”
李野笑了笑:“陆科长客气了,咱们都是为公家办事,谈不上谁高谁低。”
“那是那是。”陆知章连连点头,“董总特意交代,一定要给你们最好的待遇。住宿安排在厂招待所贵宾楼,伙食标准按副厂级供应,用车随时调配。”
李野不动声色地点点头,心里却已在评估对方的态度。太热情了,反而可疑。
果然,第二天开会时,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李野提出的第一项改革措施,是建立“日清日结”的生产汇报制度,要求各车间每天下班前提交产量、质量、耗材、故障四项数据,汇总后由新设的运营中心统一分析调度。
“这制度在一分厂运行得很好。”李野解释道,“能及时发现问题,避免积压。”
陆知章立刻表态支持:“好!非常好!我们一定贯彻执行!”
可到了下午,李野去车间巡查时却发现,大多数班组根本没有填写报表,少数填了的也是字迹潦草、数据模糊,甚至有人直接抄前一天的数字。
“这是怎么回事?”李野问值班工段长。
工段长挠头:“俺们……不太习惯这个。以前都是月底统报一次,哪有天天折腾的?”
李野皱眉:“那你们知道新规定吗?”
“知道知道,早上会上说了。可……没人教咋填啊。”
李野回头看向随行的陆知章。
陆知章一脸无辜:“可能是传达不到位,我马上让人补培训。”
当晚,李野召集支援团队开会。
“各位,我有个预感,咱们遇到的不会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他环视众人,“西南重汽的问题不在机器,而在人。这里的许多人,已经习惯了混日子,习惯了推诿扯皮,习惯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们要改的,不只是流程,更是风气。”
陈志远举手:“李主任,我觉得可以先抓几个典型。比如今天没交报表的车间,公开通报批评,让他们意识到这不是儿戏。”
李野摇头:“不行。刚来就树敌,只会激起反弹。我们要先立威,但得用事实说话。”
“怎么用?”
“用结果。”李野眼中闪过一丝锋芒,“明天开始,我们自己动手,选一个车间试点,全程参与生产管理。我要让所有人看到,同样的人、同样的设备,只要管理到位,效率能提升多少。”
众人精神一振。
第三天,李野选定锻造二车间作为试点。
这个车间原本是全厂效率最低的,月均废品率高达18%,经常因为延误交货被客户投诉。李野带着团队一头扎进去,从早班会开始介入,明确分工、规范操作、设立奖惩机制,并引入一分厂的“五分钟晨会+巡检打卡”制度。
第一天,产量提高12%,废品率下降至14%。
第二天,产量再增9%,废品率降至10。3%。
第三天,一名工人因连续三次违规操作被当场停工学习,引发小范围议论,但更多人开始认真对待新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