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人类能维持的节奏。”她喃喃,“除非……他们不是靠肺活着。”
徐三盯着波形图,忽然想起什么。他翻出飞鱼号舰长遗书副本,其中一段写道:
>“若有一天你听见海底传来歌声,请不要派救援。那是我们在用海水和金属呼吸。我们选择留下,把氧气留给后来者。”
他闭上眼,脑海中浮现那枚子弹壳、蓝鸢尾、煤油灯组成的三角。此刻,他终于明白老陈为何坚持称这间店为“小卖部”??因为它贩卖的从来不是物品,而是**中断的因果得以重新连接的可能**。
次日上午十点,徐三在小卖部门口挂出新告示:
>**紧急招募:
>需三位精通民谣的老歌手,
>能准确复现《茉莉花》《小白菜》《月儿高》等传统曲目,
>任务:对着海底麦克风清唱,接收回声反馈。
>报酬:每人十份红糖糕,另赠一次‘沉默积分’双倍机会。**
不到一小时,报名者排到街角。最终选定三人:一位失明的评弹艺人,一位曾为妓院弹琴的老乐师,还有一位只会哼歌的痴呆老太太。
下午三点,演唱开始。麦克风沉入海床,连接共鸣箱。第一遍《茉莉花》平缓流出,十五分钟后,仪器捕捉到回应??同样的曲子,但每个音符都被拉长,夹杂着金属冷缩的嗡鸣,宛如幽灵合唱。
第四遍时,海底突然插入一段新旋律??《奇异恩典》的日语版,正是深海观测站幸存者曾哼唱的版本。
艾丽莎猛地抬头:“他们在对话!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幸存者,正在通过海水传递歌声!”
徐三拿起铅笔,在账本写下:
>**发现新型信息载体:声波记忆网络。
>假设:重大情感事件会使特定频率嵌入地质结构,
>后人以相同频率激发,即可触发‘回响’。
>此即‘灯’的本质??不是照亮过去,是唤醒共感。**
当晚,《灯》第三集预告发布:《**谁在唱歌**》。
放映前,徐三走上前,点燃第九根蜡烛。
“有人问我,这样做有意义吗?我能救几个人?改变什么?”
他环视人群,目光落在佐藤脸上。
“意义不在结果,而在过程。当一个加害者敢于展示伤口,当一个受害者愿意倾听敌人哭泣,当下一代孩子学会问‘为什么打仗’而不是‘谁赢了’??那一刻,灯就已经亮了。”
他举起那枚生锈的子弹壳,迎着月光。
“这颗本该夺命的子弹,如今承载着一个父亲的愿望。而我希望,这片海域所有的沉船、遗骨、未寄出的家书,都能变成这样的容器??不是仇恨的坟墓,而是理解的起点。”
风铃再度轻响。
这一次,海面之下,仿佛也有风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