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大国强国要学会如何恃强凌弱(第2页)

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大国强国要学会如何恃强凌弱(第2页)

赵承熙得知此事,连夜召见太子近臣,沉声问:“朕每日批阅奏章百件,可曾有一份,如这些孩子之声般纯粹?”

七日后,皇帝下诏暂缓施行《集议管制条例》,命内阁重新审议,并特别提及:“民声如风,可载舟亦可覆舟。然风本无形,唯耳能闻,唯心能感。若使万民闭口,则国将无声;国若无声,虽存犹亡。”

与此同时,《万女书》的影响持续发酵。边贸谈判进展顺利,北狄使者私下感叹:“贵国连女子都能议国事,难怪民心如铁。”两名女性参议官员在马市交涉中展现出卓越才能,不仅促成互市协议,更推动签订《边境平民通婚自由约》,打破百年来异族通婚禁令。消息传回,无数边民焚香告祖,称“活到了讲理的年头”。

然而,黑暗并未退场。

一个闷热的夏夜,小禾正在书院整理新一期《民声录》,忽觉空气凝滞。片刻后,一名浑身湿透的少年跌进门来,怀中紧抱一只防水油布包。他是岭南派来的信使,顺江漂流七昼夜,只为送达一封急件??雷州府三位老人已在狱中绝食抗议,家属收到恐吓信,称“再闹,棺材钱都省了”。随信附有一张草图,画的是当地县衙后院新建的一座小屋,屋外立牌写着“舆情调解室”,屋内却设有刑具架与蒙面人影。

小禾当即召集骨干商议。有人主张上报御史台,有人建议发动舆论围攻。但她摇头:“他们不怕举报,只怕……被看见。”

于是,“千灯行动”升级为“共视计划”。信火联合江湖画师、说书艺人、游方郎中,组成“流动见证团”,奔赴受压之地。每到一处,便公开绘制“真相长卷”:一边画官府宣称的“和谐景象”,一边对照百姓口述的真实遭遇。画卷展开百丈,巡展于集市、庙会、渡口,配以解说词与证人现身说法。雷州府那一幅,甚至请来三位老人的孙辈站在画前朗读家书,孩童稚嫩嗓音穿透人群:“爷爷说,他不怕死,只怕你们忘了他说过的话。”

此举引发连锁反应。多地百姓自发模仿,用泥塑、剪纸、皮影等形式再现冤情。更有寺庙和尚将此类作品供奉于殿前,题曰:“此非谤官,乃照心镜。”

一个月后,三位老人获释。朝廷以“程序瑕疵”为由撤换雷州县丞,并宣布试点“第三方监督听证机制”,邀请民间组织参与重大民生案件评议。史官记曰:“此例一开,官畏民言,渐成风气。”

秋收之际,一场前所未有的“丰收听证会”在中原举行。五百余名农民代表齐聚麦田中央,围绕“粮价、税负、仓储、水利”四项议题轮流发言。小禾主持会议,每人限时三分钟,超时铜铃提醒。一名老农说到激动处泪流满面:“我种了一辈子地,今年头一回觉得自己像个‘人’。”会议结束当晚,信火将全部录音誊抄成册,命名为《大地之问》,分送六部及地方大员。

次年春,赵承熙亲自主持朝议,宣布推行“民声入策”制度:今后每年召开两次“全民意见汇总会”,由各阶层代表直陈诉求,所得数据纳入政策制定依据。同时设立“言路监察御史”,专责督查各地是否虚应民意、敷衍建言。

这一日,小禾再次登上钟楼。春风拂面,铃声悠悠。她俯瞰下方,见孩童们正在院中排练新编话剧《林婆婆敲铃》,一个小女孩扮演临终的林知微,仰望着天空说:“我不怕黑,因为我听见了回音。”

小禾笑了。她转身望向远方群山,那里有无数村落正升起炊烟,也有新的铜铃挂在村口老树上,静待风起。

她知道,这场战争永远不会结束。权力总会试图驯服声音,谎言也会不断改头换面。但只要还有人记得问一句“为什么”,还有人敢于把答案说出来,还有人愿意为陌生人的痛苦奔走呼号??那么,火种就不会熄灭。

因为文明的本质,从来不是宫殿有多高,律法有多严,而是最低微之人,是否也被允许开口说话。

暮色四合,小禾轻轻拉动铃绳。

“当??”

一声清响,穿越时空。

刹那间,四野八方,铃声相继而起,如同星辰点亮夜空。

她站在钟楼上,身影融入晚霞,宛如一座活着的纪念碑。

而在千里之外的某个山村学堂里,一个八岁女孩正伏案写字。她写下今天的愿望:

>“我想当医生,治妈妈的咳嗽。

>我不怕别人笑我。

>因为我知道,只要我一直写,一直问,

>总有一天,有人会帮我。

>而当我帮了别人,

>那就是林婆婆说的??

>声音的回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