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地,各地仿效。短短半年,全国兴起百余座共忆堂,均由百姓自发筹建。甚至连曾经反对最烈的某些官员家族,也开始派人前来登记祖先过错,请求录入“悔录篇”。
阿芜的名字,由此广为人知。
***
冬至将至,第二年“记忆日”来临。
京城太庙外,皇帝再次跪于铜镜之前。这一次,他身后多了一面新立的石碑,刻着“共忆堂名录”五个大字。他逐一念出今年新增的重要记忆事件,包括北境冤案平反、南镇古井真相公布、以及陈允之追授“护史义士”称号。
最后,他转向人群,郑重宣布:“自今日起,每年记忆日,除祭奠亡者外,增设‘传灯仪式’??由一名普通百姓手持长明火种,步行百里,送达下一届主办城镇,象征记忆之火永不熄灭。”
话音刚落,礼官引一人上前。
竟是阿芜。
她身穿素衣,手捧火盆,眼中含泪却不肯落下。皇帝亲自点燃火炬,沉声道:“你愿接过这束光吗?”
“我愿。”她答得坚定。
翌日清晨,她启程南行。一路上,百姓夹道相送。孩童奔跑追随,高喊:“阿芜姐姐,我们也想当辨忆官!”
老人拄拐遥望,喃喃:“像极了当年的林小禾啊……”
第一百里终点,是一座新建的共忆堂。堂前立碑,碑文由沈砚亲书:
**“死者不可复生,但他们的名字可以活下去;
谎言或能横行一时,但追问终将撕开黑夜。”**
阿芜将火炬插入基座凹槽。火焰腾起,照亮整片原野。
当晚,她梦见自己站在一片雪原上,远处冰雕静静伫立。林小禾的身影浮现于雾中,嘴角微扬,伸手轻抚她的额头。无声,却胜万语。
醒来时,天光初现。
她取出水晶骰子,轻轻掷于案上。
六面转动,最终停下??
“**记**”字朝上。
她笑了。
窗外,春风拂过大地,万物萌发。一群银瞳羊穿越山岗,蹄声轻快,仿佛踏着新生的节拍。
而在遥远海岛上,千织停下琴弦,望向东方。
“老师,”她轻语,“你看,火传过去了。”
海风浩荡,卷起层层波涛,如同岁月奔涌不息。
有些人从未离去,她们化作风,化作光,化作每一次心跳般的记忆复苏;
有些话不必说出,它们早已在血脉里流淌,在灵魂深处回响。
这个世界依旧不完美。
仍有寒夜漫长,仍有暗流潜行,仍有权力试图重塑历史的模样。
可只要还有一个孩子愿意倾听老人的故事,
只要还有一双眼在黑暗中寻找真相的微光,
只要还有一个人,在所有人都沉默时轻轻说一句:
“我记得。”
那么,春天就永远不会真正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