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剑走偏锋的大明 > 第九百七十二章 疏要(第1页)

第九百七十二章 疏要(第1页)

胡?却是关心另一点:“还要在书上写药材的炮制方法?”

潘筠:“当然,药方都给了,自然要写明炮制法子,一种药,生和熟药效截然相反,不写清楚,岂不误人性命?”

几人深以为然。

周王就为难。。。

夜深,工部水利司的值房仍亮着一盏孤灯。苏小荷伏案疾书,笔尖划过纸面沙沙作响,如同春蚕食叶。她正将昨日从档案库翻出的《滇南铜政实录》逐字誊抄,手指冻得发僵,却不敢停歇。窗外秋风卷起落叶,拍打着窗棂,仿佛有人在轻轻叩门。她猛然抬头,见周玉娘披着斗篷悄然推门而入,面色凝重。

“出事了。”周玉娘低声道,反手掩上门,“阿诗玛在云南的线人传来急信??她查铜矿虚报案才七日,当地三名报信矿工已暴毙,死状如出一辙:口吐黑血,指甲青紫。仵作验为‘瘴疠攻心’,可那村子十年未有瘴气。”

苏小荷指尖一颤,墨汁滴落,晕开一页密文。她缓缓合上册子,声音冷如寒泉:“是毒杀。他们怕她挖出更多。”

“不止如此。”周玉娘从怀中取出一封火漆封缄的信,“这是今晨由一个乞儿送来的,指明交你。我拦下他时,他袖中藏着半块腐肉,说是‘吃剩的证据’。”

苏小荷接过信,拆开一看,竟是阿诗玛亲笔所书,字迹潦草却力透纸背:“铜矿背后牵连户部尚书和?,其私设‘黑档’,三十年来吞没税银逾千万两。更骇人者,西南八省‘普选乡议会’试点早已暗中推行,百姓公推代表议决赋税、修路、办学,然所有记录皆被销毁,参与者或死或囚。我已取得一份原始名册,藏于昆明西山华亭寺佛像腹中。若我失联,请速取之,否则万民心血尽付东流!”

苏小荷读罢,久久不语。烛火摇曳,映得她面容苍白如纸。她忽然想起太子遗诏第五条??“凡六岁以上儿童皆须入学识字”。若民间已有自治雏形,为何朝廷视若无物?为何要以毒药与谎言将其抹去?

“我们不能再等。”她站起身,目光如刃,“明日我就递辞呈,称病返乡。”

周玉娘一惊:“你疯了?刚入仕途便退,前功尽弃!”

“不。”苏小荷摇头,“正是因已入仕途,才能走得更远。如今我们是‘文学侍诏’,有进出宫禁之权,能查阅典籍、接触官员。若突然消失,必遭严密监视。可若主动请辞,反显得无害,甚至博得几分怜悯。他们以为我们败退,实则??”她冷笑,“我们要借他们的轻视,重返南方。”

周玉娘默然良久,终点头:“我陪你走。”

“不。”苏小荷按住她肩,“你留下。你在翰林院整理女学著作,正好接触历代律令、科举档案。我要你查一件事:康熙年间是否有过‘女子应试’的密议?若有,为何湮灭无闻?这不仅是历史,更是武器??证明女子参政非叛经离道,而是恢复祖制。”

周玉娘眼中闪过锐光:“我明白了。你去取名册,我去掘根。”

次日,苏小荷果然上书称病,恳请归乡调养。礼部本欲驳回,但军机处某位老中堂批曰:“区区虚衔,何足挽留?放她去罢,省得在京搅扰清听。”旨意当日批复,准其即刻离京。

三日后,苏小荷扮作游方医女,乘一辆不起眼的骡车南下。行至河南信阳,忽遇暴雨,道路泥泞,不得不停宿驿站。夜半,她正欲就寝,忽听窗外有异响。推窗望去,见一名乞丐蜷缩檐下,浑身湿透,怀中紧抱一只破陶罐。她心头一动,取来干衣与热粥。那乞丐抬头,露出一张稚嫩面孔,约莫十四五岁,眼神却老练如seasoned狡狐。

“姑娘……救我。”少年颤抖着打开陶罐,倒出一卷油布包着的纸片,“我是阿诗玛派来的……华亭寺……已被查封……和尚全数充军……我从地窖爬出……跑了十八天……”

苏小荷大惊,急忙展开油布,果然是那份乡议会成员名册,共一千二百七十三人,涵盖云南七府二州。每名代表皆有签名画押,附带议事记录摘要:某村公决减免寡妇赋税,某寨合议修建学堂,某镇联名弹劾贪官……一页页翻过,宛如一幅民间自治的壮丽图卷。

“还有这个。”少年又从鞋底抽出一枚铜牌,上刻“灯会?丙午”四字,“阿诗玛说,若你见到此牌,便知她还活着,只是被困大理苍山无量峰,被和?私兵围困,无法脱身。”

苏小荷握紧铜牌,指节发白。她原以为此行是取火种,却不料火种已被围困,而风暴正在酝酿。

她当机立断,连夜致信周玉娘:“速联络戴震川,调‘助学漕帮’精锐南下;再托江南实学会发动商帮,以‘药材采购’为名向云南运送铁器、纸张、墨水??我们要重建夜校网络。”又密嘱湖南‘图志会’准备接应路线,沿途设立十处暗哨,专传紧急军情。

半月后,苏小荷抵达昆明。城中气氛诡异,街头巡丁倍增,百姓闭户不出。她潜入西山,发现华亭寺虽被查封,但佛像犹在。深夜攀梁而上,撬开释迦牟尼像腹中暗格,取出另一份备份名册,同时发现阿诗玛留下的炭笔字迹:“苍山中和峰有隐洞,存有三年实验数据:水稻轮作法、风力提水机图纸、识字课本初稿。若我不能归,交予苏芸,继续教孩子们读下去。”

她含泪焚毁空油布,将真册藏入医箱夹层,随即改道北上大理。

苍山十九峰,雪岭云横。苏小荷雇了当地白族向导,绕开官道,从洱海西岸潜入深谷。沿途所见,触目惊心:昔日“破雾灯”点亮的村庄,如今灯笼尽毁,夜校关闭,孩童在田间劳作,无人识字。一名老塾师见她携带《公民手册》,竟跪地哀求:“求您烧了吧!上月有个学生念了‘权利非天赐’,被里长打得半死,全家流放烟瘴之地!”

苏小荷心如刀割,却只能强忍悲愤前行。

终于抵达无量峰隐洞,却发现洞口布满新鲜脚印,石壁有打斗痕迹。她屏息探入,只见洞内空无一人,仅余半截燃烧的蜡烛、散落的纸页,以及墙上用血写下的七个大字:“诏书不可轻用。”

她认得那是阿诗玛的笔迹。

正惊疑间,忽听身后??作响。转身见一名樵夫模样的男子缓步而来,面容憔悴,左臂缠着渗血布条。他摘下斗笠,竟是戴震川!

“我来晚了。”戴震川声音沙哑,“阿诗玛为掩护同伴撤离,独自引开追兵,现被囚于大理府衙死牢。我和几名漕帮兄弟夜袭劫狱未成,反折损三人。她让我转告你??”他从怀中掏出一块染血的绢布,上面写着一行小字:“宁可火种熄灭,不可误用遗诏逼宫。他们已在京城布下圈套,等我们公开诏书,便以‘伪造先帝文书’罪名一举剿灭所有进步士子。”

苏小荷如遭雷击,踉跄后退。

原来敌人早已料到她们会借遗诏发难。一旦她们公开诏书,朝廷便可宣称其为“逆党伪造”,不仅名册上的千余名乡议代表将被定为谋反同党,连寸光书院、夜光书院、助学漕帮等组织都将被彻底铲除。而那些刚刚萌芽的民意机构,也将永远沉入黑暗。

“那我们该怎么办?”她喃喃问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