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皇叔借点功德,王妃把符画猛了 > 第1665章 送鬼喜贴(第2页)

第1665章 送鬼喜贴(第2页)

“回陛下,近三个月共收民间陈情三百七十一份,经三审删改后,准许上报者……四十三件。”

“为何删去如此之多?”

“多涉地方官吏,措辞激烈,恐煽动民心。且其中不少以图画、谜语形式呈递,难以核实。”

皇帝皱眉良久,忽道:“朕听说,民间有种年画,画鱼眼泛绿,便是说水有毒?”

大理寺卿额头冒汗:“确有此事……已下令查禁此类‘妖画’。”

“蠢货。”皇帝冷笑,“你以为撕了画,毒就没了?百姓不用字,改用针线、歌声、饭菜颜色传信,你可知这意味着什么?”

殿内寂静无声。

“这意味着,他们不再信朝廷的眼睛,开始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了。”

几日后,一道密旨下达:重启“观风使”制度,派遣亲信太监赴各地暗访民情,直接奏报御前。此举本为加强控制,却不料成了突破口??那位负责江南路线的太监,正是当年林知遥的书童阿福。

他在苏州一家茶馆喝茶时,听见说书人讲《拾遗奇案?井中毒影》,讲到悲愤处,台下妇人齐声应和:“还我清水!”他心中震动,悄悄留下,夜里寻到说书人住处,递上一枚刻有蝴蝶纹的铜牌。

消息顺风北上。

阿衡得知后,久久无言。他知道,这场战争早已不再是单方面的揭露与镇压,而是一场全民参与的认知革命。谎言曾靠权力筑墙,如今却被千万双眼睛凿出了裂缝。

然而,风暴从未真正停歇。

七月十五,宫中突传噩耗:皇后病逝。官方称“积劳成疾”,但据阿福密报,她在饮茶后突发呕血,指甲青紫,症状与西北死者如出一辙。更令人惊心的是,御膳房当日所用井水,竟来自新开凿的西偏院水井??而那口井的位置,恰好位于十年前李相府邸旧址地下排污渠的延伸线上。

阿衡握紧拐杖,指节发白。

“这不是巧合。”沈清璃咬牙道,“有人在复制西南模式,借旧毒源继续杀人,而且……目标是宫中知情者。”

“皇后看过《拾遗录》抄本。”阿衡低声说,“她曾让宫女学唱那首‘井底有毒看不见’的曲子。她是第一个在深宫里为百姓落泪的人。”

两人对视,皆明白此非意外,而是警告??对所有试图打破沉默者的终极威慑。

但这一次,他们早有准备。

三日后,京城各大庙会突然出现一批乞丐童子,手持竹板,唱起新编童谣:

>“皇后喝茶喝出鬼,井里爬出绿毛腿。

>大人修井不铺石,专等好人先尝水。”

歌词荒诞却直指要害。更妙的是,每段末尾都加了一句看似无关的吆喝:“买糖糕咯??甜到心里,苦在外皮!”

而这句“甜到心里,苦在外皮”,正是识字堂设定的暗语标识,意味着信息真实,需立即上报。

仅仅两天,这首歌谣便传遍九城坊巷。大理寺欲抓传唱孩童,却发现他们全是聋哑孤儿,由一位蒙面女师父教导手语演唱,根本无法审讯。

而在北方边境,一名戍边将领收到一封匿名信,附图竟是皇宫水系与地下暗渠对照图。他立刻下令封锁军营水源,并派快马将图送至太子手中。

太子监国日久,行事愈加沉稳。他没有立即呈报父皇,而是悄然调集太医院老医正秘密验尸。结果证实:皇后体内确含蚀心铜毒,剂量极低,长期累积所致。

他提笔写下一份奏折,不提指控,只列事实,末尾写道:

>“母后一生仁厚,临终前唯念百姓饮水之艰。儿愿代其志,恳请重开全国水质巡查,不论贵贱,同饮一江清流。”

皇帝阅毕,沉默整夜。

次日清晨,圣旨颁下:

一、设立“民生察弊司”,直属天子,有权不经审批直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