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国潮1980 > 第一千六百五十五章 不服不行(第2页)

第一千六百五十五章 不服不行(第2页)

若他日有人问:何谓工匠精神?

答曰:非精巧技艺,乃一生一事,死而不悔。”

次日凌晨四点,他突发心梗,被送往医院抢救。

消息传来时,“承志园”正在召开紧急会议。李志远听完电话通报,沉默良久,起身走到院子中央,点燃三支蜡烛置于石阶之上。不多时,米晓卉、陈知微、林婉清相继走出房间,默默加入守夜行列。

七点整,雨停风歇。赵振国拨通婺源医院电话,医生低声告知:“老人家醒了,第一句话是??‘屋顶封好了吗?’”

众人闻言,皆笑中带泪。

当天下午,央视新闻播出特别报道:《一位老匠人的最后坚守》。镜头里,病床上的吴阿公用颤抖的手比划着榫卯结构,嘴里断续说着术语,护士几次劝他休息,他都不肯。记者问他是否后悔一辈子没离开山村,老人摇头,只说了四个字:“我在修路。”

这句话迅速在网络传播开来。无数网友自发转发,并附言:“他修的不是房子,是中国文化的地基。”

受此鼓舞,全国各地掀起“寻找身边老匠人”行动。山东曲阜一位七十岁刻碑艺人主动联系项目组,愿义务为“晨读中国”所有书院题写匾额;四川自贡一名扎灯世家传人宣布,今后每年元宵节都将制作一千盏“传承灯”,免费赠予乡村学校;更有浙江宁波一群退休教师组成“银龄诵读团”,每周下乡为留守儿童授课两日。

然而,新的挑战也在悄然浮现。

六月中旬,某大型教育集团悄然推出“智慧晨读Pro系统”,宣称采用AI大数据分析、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全国名师云端授课等先进技术,全面替代人工组织的晨读活动。广告语赫然写着:“告别原始诵读,迎接智能未来。”

该系统迅速入驻数百所学校,部分地方教育部门甚至发文鼓励采购。一些原本参与“晨读联盟”的试点校开始动摇,认为传统模式“效率低下”“缺乏量化成果”。

风波再起。

“这是要把灵魂装进算法里!”李志远拍案而起,“他们想用技术包装抹杀温度,用标准化消灭多样性!”

陈知微冷静分析:“对方资金雄厚,背后有资本推手。但我们也有武器??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感动。”

于是,“晨读联盟”紧急启动“百人百校行”计划。由米晓卉亲自带队,组织火种员深入偏远地区,拍摄真实晨读场景,剪辑成系列短片《听见大地的声音》。

第一集发布当日,标题为《贵州月亮坪:十六岁的领读者》。画面中,吴小川站在晒谷场上,带领村民齐诵《春晓》。风吹稻浪,童声清越,镜头扫过一张张质朴的脸庞,最后定格在一个小女孩专注的嘴唇上??她缺了一颗门牙,却读得格外用力。

视频结尾,一行字缓缓浮现:“他们不需要完美发音,只需要一个愿意倾听的世界。”

一夜之间,播放量破千万。评论区涌现大量对比:“你们的AI听得懂方言吗?”“你们的系统能让白发老人接过孩子的书继续念下去吗?”“真正的智慧,不在芯片里,在人心中。”

迫于舆论压力,涉事教育集团低调撤回推广计划。教育部随后发布通知,明确要求:“任何技术手段不得取代师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不得以智能化名义削弱传统文化育人功能。”

胜利并未让人松懈。

七月流火,米晓卉收到一封特殊来信??来自阿富汗赫拉特难民营的阿依莎。信纸边缘焦黑,显然经历过战火。她写道:

“亲爱的朋友,

我们这里停电越来越频繁,蜡烛成了最珍贵的东西。

但孩子们坚持每天晚上写一封信给世界。

昨天一个小男孩问我:‘如果我们永远回不了家,中国的晨读还能找到我们吗?’

我告诉他:只要有人还在读书,光就会追着你们跑。”

米晓卉读罢,当即召集团队开会。

“我们要做一件事,”她说,“把‘触觉诵读仪’送到战乱地区去。不止是盲童,还有那些听不见广播、看不到屏幕的孩子。让他们也能‘触摸’到汉字的温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