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国潮1980 > 第一千六百五十五章 不服不行(第3页)

第一千六百五十五章 不服不行(第3页)

项目命名为“灯影无界”。中科院实验室响应号召,加班加点改良设备,使其适应极端环境;科技公司捐赠太阳能充电模块;邮政系统开通绿色通道,确保物资顺利出境。

九月初,“第一批国际援助包”启程出发。除了触觉仪,还包括盲文版《三字经》、可折叠太阳能灯、录音版经典诵读卡带。包裹外贴着一张标签,用中文与普什图语写着:“这不是施舍,是共享。因为你也是文明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意大利佛罗伦萨。

艾米丽的女儿朱莉娅已组建起三十多人的“光之路俱乐部”。孩子们每天放学后聚集在广场,用彩色粉笔在地上绘制连接各国的路线图。中国、印度、肯尼亚、巴西……每一站都标注一句当地诗歌。

当地媒体采访她时问:“你为什么要做这个?”

小女孩认真回答:“因为米奶奶说,世界的光,是从一颗心传到另一颗心的。我不想让它断在我这儿。”

这段采访被翻译成中文上传网络,瞬间引爆热搜。有网友感慨:“一百年前,我们仰望西方文明;今天,他们在追随我们的光。”

秋分时节,新一轮“种子计划”启动。

这一次,目标不再是十万所中小学,而是“百万家庭晨读行动”。口号简洁有力:“一盏灯,一家人,一首诗。”

各地响应热烈。黑龙江漠河的一户农家在零下二十度的清晨,全家人围坐炕头共读《敕勒歌》;海南三亚的渔民出海前,必在船头齐诵《观沧海》;成都一对双胞胎姐妹发起“换书马拉松”,一个月内交换阅读一百本书,并录制语音日记分享感悟。

而在西藏那曲,“牦牛毛灯笼计划”正式落地。牧民们依照图纸,用传统工艺编织出三千盏防风耐寒的灯笼,内置LED灯芯,由小型风力发电机供电。每当夜幕降临,草原上便亮起点点暖光,如同星河流淌。

米晓卉亲赴现场点灯。她站在山坡上,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灯火,轻声对身边藏族女孩卓玛说:“你看,这就是我们说的‘万家灯火’。”

卓玛点点头,忽然从怀里掏出一本破旧笔记本,翻开一页,上面用工整汉字写着:“我希望长大后成为一名语文老师,教孩子们读《诗经》。因为我相信,最美的语言,能治愈最深的寒冷。”

米晓卉眼眶微热,将她紧紧拥入怀中。

冬至前夕,国家图书馆举办“晨读中国?年度记忆”展览。展厅中央矗立一座巨型装置艺术??由十万张各地晨读照片拼接而成的“光之树”,每一片叶子都是一个孩子的笑脸。树根处铭刻一句话:“所有伟大的觉醒,始于一声轻读。”

闭幕式上,林婉清坐着轮椅走上舞台。她已许久未公开演讲,此刻却坚持不用讲稿。

“八十多年前,我父亲在战火中失去双腿,却从未停止教书。他说:‘敌人可以炸毁校舍,但炸不毁人心中的课堂。’”她的声音平稳而深远,“今天我想说,时代可以改变方式,但不应遗忘初心。晨读的意义,从来不是比赛谁读得快、背得多,而是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境,都不要忘记抬头看天,低头读书。”

台下寂静无声,唯有呼吸与心跳交织成最庄重的伴奏。

次日清晨,“承志园”一如往常。

七点五十分,广播准时响起。米晓卉站在池畔,望着东方渐亮的天际,轻轻开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声音落下,二楼窗口传来回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东厢房,李志远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西廊下,陈知微轻吟:“朝闻道,夕死可矣。”

一轮轮诵读流转开来,如同溪水汇入江河。直到林婉清推开房门,笑着举起保温杯:“行了,都进来喝粥吧,今天熬的是小米南瓜,配着《论语》吃最香。”

众人哄笑,纷纷走入厅堂。

阳光洒满庭院,照在墙上那幅新挂的横批上:

“灯火长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