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所有人聚集在临时指挥中心。阿迪力和古丽身穿民族服饰,神情庄重。卫星设备已调试完毕,倒计时开始。
北京时间下午三点,直播接通。屏幕上出现联合国总部大会堂的画面,主持人宣布:“接下来,请聆听来自中国贵州山区的声音。”
阿迪力接过话筒,沉稳开口:“各位来宾,我们来自中国的西南腹地。那里没有霓虹闪烁,但有漫天星河;没有金融中心,但有最真实的生命成长。”
古丽接续:“我们带来的不是悲情故事,而是一个关于‘连接’的答案。当城市的孩子在刷题时,我们的孩子正在学会倾听鸟鸣、测量山径、记录祖辈的歌谣。”
接着,他们播放了一段视频:暴雨中的“渡舟屋”,灯光不灭;孩子们围坐听老师讲故事;村民合力抢修教室;直升机空投物资;最后定格在黑板上那艘写着“我们的渡舟,永不沉没”的小船。
全场静默。
随后,大屏幕上突然切换成实时画面??地坪乡鼓楼前,吴月娘带领十二位歌师齐声唱起《敬茶歌》,歌声穿透千山万水,回荡在巴黎会场。
那一刻,许多外国代表起身鼓掌。
提问环节,一位法国记者问:“你们为何坚持这样做?值得吗?”
古丽答:“因为我们记得,曾经有人为我们点亮过一盏灯。而现在,我们想让它变成一片星海。”
演讲结束,掌声持续五分钟未停。
回国航班上,林小满翻看着社交媒体。短短一天内,“渡舟屋”话题登上热搜,全国数百所学校表示愿加入“家庭阅读灯计划”,多家企业主动联系捐赠物资,甚至有退休教师组团报名下乡支教。
她关掉手机,望向舷窗外的云层。飞机正飞越长江流域,下方是广袤的国土,无数村庄隐匿其间,等待被看见、被唤醒。
回到地坪乡,新“渡舟屋”已基本完工。最后一道工序是悬挂匾额。这一次,不再是打印字体,而是由吴月娘亲手书写“天籁之舟”四个大字,遒劲有力,墨香犹存。
揭牌仪式上,林小满做了简短发言:“今天我们建的不只是房子,而是一座桥??连接城乡的桥,连接古今的桥,连接人心与人心的桥。”
话音落下,鼓楼钟声响起,十二位歌师再度齐唱。孩子们手拉着手,围着新屋奔跑,笑声洒满山谷。
夜幕降临,第一堂课正式开始。主题是“我的梦想”。
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我想当歌手,唱给全世界听。”
一个女孩说:“我想当医生,治好奶奶的风湿。”
那个曾被认为“读书没用”的小女孩怯生生举手:“我……我想当老师,教更多女娃娃识字。”
林小满红了眼眶。
她走上讲台,轻声问:“你们知道‘渡舟’是什么意思吗?”
孩子们摇头。
“它是一条小船,载着知识,载着希望,载着不肯放弃的心,一趟趟划过黑暗的河流,把人送到对岸。”
她顿了顿,微笑道:“而你们,就是这条船上最亮的星光。”
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有窗外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像在应和。
课程结束,她独自走到屋外。抬头望去,北斗七星依旧斜挂天际,像一把永恒的勺子,指引方向。
她掏出手机,拨通小周电话:“准备下一个选址吧。云南怒江,我知道那里有个傈僳族村寨,孩子们每天要溜索过江上学。”
电话那头沉默一秒,随即笑道:“你还真是停不下来。”
“因为我相信,”她说,“只要还有一盏灯没亮,我的年代就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