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1987我的年代 > 第706章(第1页)

第706章(第1页)

窗外下雨了。

雨不大,但很稠密,整个天幕洋洋洒洒挂着丝线,燥热凉了下来。

连着两夜通宵操劳,这一觉李恒睡得很沉,直到下午3点半左右才缓慢睁开眼睛。

他望着天花板发了会呆,暗忖:栗姬之。。。

夜风穿过鼓楼的飞檐,吹动檐角铜铃,叮咚作响,像是时间在低语。林小满挂断电话,指尖还停留在拨号键上,仿佛那一声“云南怒江”仍悬在空气里,未落定。她站在“天籁之舟”的门前,望着新装的太阳能灯缓缓亮起,一圈圈柔光洒在青石板上,映出孩子们奔跑后的脚印,歪歪扭扭,却坚定地朝着教室方向延伸。

她蹲下身,轻轻抚过一块刚嵌入墙基的石板,上面刻着一行小字:“2023。10。18,巴黎回音”。这是阿迪力提议刻下的,纪念那一天,他们的声音真正穿过了山峦与国界,在世界的耳朵里激起涟漪。林小满当时没说话,只是点点头。现在她才明白,那不是终点,而是一次确认??确认他们走的这条路,有人听见了。

第二天清晨,雾气还未散尽,地坪乡的鸡鸣此起彼伏。林小满照例五点起床,披上外衣走出临时宿舍。她习惯性地走向工地巡查,却发现施工队还没来,倒是十几个孩子已经围在“天籁之舟”门口,手里攥着作业本,踮脚往里张望。

“老师,能提前上课吗?”那个曾被奶奶说“读书没用”的小女孩怯生生地问。她叫阿?,侗族名字意为“晨露”。

林小满笑了:“你们怎么这么早?”

“我们想听昨天那首歌。”一个男孩抢着说,“吴婆婆唱的《敬茶歌》,我昨晚做梦都在哼。”

林小满心头一热。她推开门,打开投影仪,调出昨晚录制的音频,轻声播放。十二位歌师的声音再次响起,苍老而清澈,像山泉流过石缝。孩子们立刻安静下来,有的闭眼聆听,有的跟着轻轻哼唱,甚至有个小男孩偷偷拿铅笔在本子上记音符。

她忽然意识到: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唤醒。这些孩子天生就懂音乐、懂自然、懂祖辈留下的密码,他们缺的,只是一个能让他们“被听见”的地方。

她拿出平板,点开“云端共唱”测试版界面,输入一段《敬茶歌》的旋律波形,上传至服务器。三分钟后,系统反馈:北京一所小学的合唱团已接收请求,并完成同步录音。她点击播放,城市孩子的清亮童声与侗寨的古老吟唱交织在一起,竟毫无违和,仿佛千年之前便约定好要在此刻重逢。

“你们听!”她激动地招呼孩子们,“这是北京的小朋友在跟你们合唱!”

孩子们瞪大眼睛,纷纷凑上前,争着看屏幕上的波形图。“他们也会唱我们的歌?”阿?不敢相信。

“会的。”林小满蹲下身,认真地说,“而且以后,你们还能视频见面,一起排练,参加‘全国乡村儿童云歌会’。”

消息传开,整个寨子都沸腾了。中午时分,吴月娘拄着拐杖亲自登门,带来一篮糯米糍粑和一本泛黄的手抄谱。“这是我师父传下来的《大歌秘谱》”,她郑重地交给林小满,“以前只传男不传女,但现在……我想让它传给所有愿意学的孩子。”

林小满双手接过,眼眶发热。这不只是信任,是文化传承的破冰。

当天下午,她召集团队紧急开会。原计划中,“天籁之舟”将以教学为主,文化保存为辅。但现在,她决定调整方向:**把这里打造成中国首个“活态非遗教育中心”**。

“我们要做的,不再是‘抢救式’记录,而是‘生长式’传承。”她在白板上写下新目标,“让大歌不只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孩子们每天唱出口的生活。”

艾力皱眉:“可这样一来,技术压力太大。VR教学、实时合唱、音频档案库同步更新……我们现有的带宽撑不住。”

“那就升级。”古丽果断接话,“我已经联系了贵州移动,他们答应在月底前架设5G基站,优先覆盖地坪乡。”

“设备呢?”周宇问。

“深圳那家公司听说我们在做‘云端共唱’,主动追加捐赠了一套边缘计算服务器。”林小满微笑,“他们说,这是‘科技向善’的最佳实践。”

会议结束已是黄昏。林小满独自登上鼓楼顶层,坐在木栏边,翻开吴月娘给的秘谱。纸页脆黄,墨迹斑驳,但每一行符号都标注着音高、节奏与情感提示。她看不懂侗文,却能感受到其中流淌的敬畏与深情。

远处,夕阳正沉入群山,余晖染红了整片梯田。几个孩子在田埂上追逐,笑声随风飘来。她忽然想起自己七岁那年,在藏北牧区第一次看见课本时的情景??破旧的语文书,封面掉了,内页被牛啃过一角,可她抱着它走了二十里路回家,像捧着圣物。

原来,有些东西从未改变:**知识的重量,从不取决于它的载体,而在于谁在渴望它**。

夜里,她写下了新的项目章程:

>**“天籁之舟”二期规划**

>

>1。成立“少年歌队”,由吴月娘亲授十二支古调,每季考核晋级;

>2。开发“大歌AR绘本”,让孩子通过手机扫描课本插图,触发三维动画讲解;

>3。启动“外婆的课堂”计划,邀请寨中老人每周讲述一部族史故事,全程录像存档;

>4。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建立“民族音乐远程导师制”,每月一次线上大师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