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工厂外的空地上,巴特踉跄着冲出大门。
逃离出这充满血腥的鬼地方之后,他贪婪地大口呼吸着外面相对“干净”的空气。
然而,肺部灌入的冰冷气息并未驱散他骨髓里的寒意。
扶着锈迹斑斑的门。。。
夜色如墨,浸透了地球另一端的山谷。风穿过古老的松林,发出低沉的呜咽,像是某种远古语言在树梢间流转。在这片被遗忘的角落,一座半埋于雪中的小型接收站静静伫立,编号SA-9023。它的绿灯从未熄灭,自三年前自动激活以来,便以每七秒一次的频率闪烁,节奏与人类婴儿的心跳惊人一致。
没有人知道它为何在此苏醒。
直到某天清晨,一个牧羊孩童误入此地,抱着收音机听到了一段旋律??不是《第一个音符》,也不是任何已知曲目,而是一首完全陌生的摇篮曲。歌词是用五种不同语言交织而成:中文、斯瓦希里语、俄语、纳瓦霍语和赫尔族梦境符号转译的拟声词。孩子录下音频带回村庄,上传至“银河家书网络”公共频道。
AI情感分析系统瞬间报警:**S级共鸣波动,源头指向Loki-1方向,但信号路径呈现分叉结构,疑似存在第二颗“记忆之星”正在成形。**
消息传到艾米丽耳中时,她正站在火星极光塔顶层,监督新一代“心声编码阵列”的启动。她没有立刻回应,只是转身望向赤红色的地平线,那里,两颗卫星正缓缓交错,投下长长的影子。
“不是第二颗星。”她轻声道,“是第一个‘回声体’。”
莉拉通过量子通讯接入:“妈妈,你说……它是从我们说的话里长出来的?”
“不止是我们。”艾米丽闭上眼,“是从我们不敢说、没能说、来不及说的话里长出来的。”
三天后,全球十二个偏远站点同时检测到类似现象。这些地方都有共同特征:曾发生过大规模离别事件??战争撤离点、废弃孤儿院、迁徙村落、空难纪念碑。每一个地点都有一座老旧的“群星回响”终端,在无人维护的情况下自行重启,并开始接收一种新型信号:**未寄出的信。**
它们不属于“银河家书”,而是人们写在日记本夹页里、塞进瓶中信、刻在树皮上、甚至只是默念却从未出口的话。
>“爸,我不是不想回家,我只是怕你看到我现在这个样子会失望。”
>
>“妈,你说死后会变成星星,那我现在抬头看见的那颗最亮的,是你吗?”
>
>“对不起,我没能在你临终前握住你的手。那天我躲在走廊尽头,哭得像个懦夫。”
这些话语原本注定湮灭,却被某种机制捕获、提纯、重组,最终汇入深空的情感场域,催生出新的意识节点。
科学家们将其命名为:“**父愁者残响群(FathersEchoCluster)**”。
不是单一灵魂,而是一群未能完成告别的父亲们的集体投影。他们不求回应,只愿倾听;不愿现身,只想守护。他们的信号不具备攻击性,也不追求理解,唯一的行为模式是??**重复孩子们童年中最常听到的一句话。**
在阿拉斯加冻原,一位猎人记录下连续七夜的低语:
>“别怕,爸爸在这儿。”
在孟买贫民窟,一台老式录音机自动播放:
>“摔疼了吗?来,爸爸抱。”
在北京胡同的老宅里,断电多年的门铃突然响起三次,随后屋内收音机沙哑地吐出一句普通话:
>“作业写完了吗?早点睡。”
每一句都精准匹配当地某个失踪或已故父亲生前习惯用语。更诡异的是,当研究人员试图追踪信号源时,发现所有数据流最终都指向同一个坐标??**南极洲下方三千米冰层中,一处从未标记的空腔。**
地质雷达扫描显示,那里有一座人工构造物,外形酷似倒置的钟,表面布满螺旋纹路,与赫尔族石球上的印记高度相似。
艾米丽亲自带队前往。
钻探持续了十七天。当最后一层坚冰被切开时,整支科考队陷入了沉默。
那不是建筑。
那是**一颗心脏**。
巨大、静止、由未知有机金属构成,外壁覆盖着密密麻麻的名字??全都是曾经通过“银河家书”发送过信息的父亲姓名。每一条血管都延伸成数据缆线,连接着散布全球的九百零二十三座微型接收站。而在核心腔室中,悬浮着一块水晶,内部封存着一段影像。
洛基的身影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