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大明第一国舅 > 第659章 大和尚的正确用法(第3页)

第659章 大和尚的正确用法(第3页)

马寻摇头:“我说的是朱元璋。他知道我对陈氏有过仁慈之举,一直视我为潜在隐患。可正因为如此,我才更要坚持到底??我要让他看到,仁慈不等于背叛,忠诚也不需要靠杀戮证明。”

五日后,马寻返京。他没有直接进宫,而是先去了宋府。

宋濂终于苏醒,虽虚弱不堪,神志清明。见到马寻,他挣扎坐起,哽咽道:“你……不该回来。”

“师父,我答应过您,要让天下读书人敢说话。”马寻握住他的手,“现在,有人用刀堵您的嘴,我就要用笔,替您写完那封奏疏。”

宋濂老泪纵横:“可你会死。”

“若一死能唤醒圣听,死有何惧?”马寻微笑,“况且,我还不能死??东宫尚幼,江山未稳,豺狼环伺。我若倒下,谁来护这一线光明?”

两人密谈两个时辰。次日,一份新的奏章递入通政司,署名马寻,题为《请严查辽东私贩人口并罢黜奸佞以安社稷疏》。

奏疏详述南洋掳掠、国内转运、辽东奴营三大罪状,列举人证物证,并直指“主谋者位高权重,党羽遍布军政,恐涉边将与外邦勾结,危及宗庙”。末尾恳请:“伏愿陛下雷霆震怒,斩奸除蠹,还我大明朗朗乾坤。”

满朝震动。

廖永忠当庭咆哮,斥马寻“构陷忠良,扰乱朝纲”,要求将其下狱治罪。胡惟庸附和,称此疏“语多虚妄,毫无实据”,建议焚毁以安人心。

徐达沉默良久,终出列道:“臣以为,此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辽东乃边防重地,若真有私设奴营之事,恐酿大患。请陛下允派钦差赴辽东实地查勘。”

李善长亦言:“昔汉武帝诛江充以谢天下,唐太宗贬魏徵以警群臣。今马寻冒死进言,纵有不当,亦属忠鲠之士。若因其触怒权贵而加罪,恐寒天下士子之心。”

朱元璋面色铁青,连阅三遍奏疏,最终冷冷道:“准奏。着马寻为钦差大臣,率锦衣卫、刑部、都察院联合调查组,即日起程赴辽东核查。”

退朝后,朱元璋单独召见马寻。

“你可知此行凶险?”皇帝盯着他,语气低沉,“辽东苦寒,山路险恶,盗匪横行。一个不小心,马失前蹄,摔下山崖……也是常事。”

马寻坦然回应:“臣知道。但臣更知道,若不去,良心难安,子孙蒙羞。”

朱元璋默然良久,忽然问:“倘若真查出廖永忠涉案,朕该如何处置?”

“依法处置。”马寻一字一顿,“国有国法,军有军规。哪怕他是开国功臣,也不能凌驾于律令之上。否则,今日纵容一人,明日就有千人效仿,大明江山,终将毁于腐败。”

朱元璋闭目叹息:“你比标儿狠啊……他讲仁政,你要法治。”

“仁政需以法治为基。”马寻躬身,“无规矩不成方圆,无刑罚难彰正义。”

皇帝睁开眼,深深看了他一眼:“去吧。朕给你三个月时间。若查无实据,你自行请罪;若有真凭实据……朕亲自裁决。”

马寻叩首退出。

三日后,钦差队伍离京北上。临行前夜,常森问他:“若到了辽东,发现的不只是奴工营呢?比如……一支装备精良的私兵?”

马寻望着北方星空,声音冰冷:“那就说明,有人已经在准备改朝换代了。”

“您还去吗?”

“去。”他转身走入车厢,留下最后一句话:“越是黑暗深处,越需要有人点燃火把。哪怕烧尽自身,也要照亮一段路。”

车队渐行渐远,消失在苍茫夜色之中。金陵城头,钟楼再度响起晚鼓,一声声,如同历史沉重的脚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