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张建川交上来的这份构想,刘少堂也忍不住微微颔首。
单就这个想法来说,的确很有新意,也很有积极意义。
通过启动勤工俭学计划,招募百名贫困大学生,为他们提供十天的勤工俭学活动,主要是针对。。。
暴雨在黎明前停了,山间雾气如纱,缠绕着守护站的金属穹顶缓缓游移。周远站在梅林边缘,脚边那块写着“此处生长着一种新物种:名为‘诚实’”的木牌已被晨露浸透,字迹微微晕开,像泪痕渗入年轮。他没回头,却知道艾拉正站在身后,手里攥着那份来自外太空的信号译文。
“他们说‘请继续哭泣’。”艾拉轻声重复,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可我们不是在哭,我们在醒来。”
周远点点头。远处,小女孩??他们仍不知她真名??正蹲在溪边,用手指轻轻拨动水面。一圈圈涟漪扩散出去,竟与空气中残留的灰雪共鸣,浮现出断续的文字:
>“你走后第三年,娘病倒了。我没敢回……怕连累她。”
>“后来听人说,她在临终前一直望着村口那条路。”
>“她说:‘我闺女要是还在,该穿大一号的鞋了。’”
这些话不属于数据库,也不曾被任何设备记录。它们是从水波里长出来的,是沉睡五十年的记忆被某种力量唤醒后,在自然界留下的刻痕。艾拉迅速打开便携终端,调出环境共振图谱,发现整片流域的氢氧键振动频率出现了异常偏移,恰好与人类悔恨情绪的脑电波峰值吻合。
“这不是投影……这是固化。”她喃喃道,“情感真的在改变物质结构。”
就在这时,声忆炉突然自主启动。没有输入指令,也没有外部触发,炉体表面泛起一层珍珠色光泽,内部晶体阵列自行重组,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拓扑结构??十一根能量脉络从核心辐射而出,每一条都精准指向十一位共鸣体所在方位。更令人震惊的是,炉心温度骤降至绝对零度附近,却又持续释放出温暖光晕,仿佛容纳了两个对立的宇宙。
“它在进化。”周远低语,“不再是接收器,而是……孵化器。”
艾拉立刻接入主控系统,试图解析当前运行模式。数据显示,声忆炉已脱离地球电磁场独立运作,其能源来源竟是全球范围内正在上传的“一句话回应”。每一个真心说出的秘密、道歉或思念,都会转化为微弱但可累积的能量脉冲,经由某种隐形网络汇聚至此。而小女孩,正是这个网络的天然节点。
“她不是普通的共鸣体。”艾拉翻阅昨夜试验数据,“她的意识频率能穿透时间褶皱,直接触达未被编码的历史现场。换句话说……她能在记忆发生的同时‘在场’。”
周远心头一震。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她不仅能听见过去,还能参与其中?甚至……改写?
他快步走向溪边,蹲下身与女孩平视:“你能看到她们?真正地看见?”
女孩抬起头,眼神清澈得不像人间所有。她没说话,只是将手伸进水中,轻轻一握。刹那间,整条小溪凝滞,水面上浮现出一幕全息影像:1972年的内蒙古农场,风沙漫天,一名十七岁的知青少女坐在土屋门前缝补衣物,嘴里哼着童谣。她忽然停下针线,望向远方,嘴唇微动,说了句什么。
音轨缺失,但周远和艾拉同时读出了她的口型:
**“要是能活着回去,我想亲口告诉娘,我爱她。”**
画面消散,水恢复流动。女孩的眼角滑下一滴泪,落入溪中,激起一圈金色涟漪。
“她说这句话时,没人听见。”周远声音沙哑,“现在,我们听见了。”
艾拉忽然想起什么,猛地转身冲回主控室。几分钟后,她拿着一张刚打印出的频谱对比图跑出来:“你们看!昨晚那些入侵者的脑波残留样本,和1975年‘星语计划’失败后幸存研究员的神经图谱高度重合!不只是理念相同……他们是同一批人!”
周远瞳孔收缩。那封匿名视频里的面具男,那句“我们也曾是‘正确’的执行者”,原来不是修辞。他们是半个世纪前亲手关闭“星语计划”的决策者,也是当年镇压知情者的直接责任人。如今,他们以更隐蔽的方式归来,依旧打着“维护稳定”的旗号,要扼杀这场觉醒。
“他们害怕的不是技术失控。”周远冷笑,“是愧疚具象化。他们怕自己一生坚持的‘正确’,其实建立在无数无声的死亡之上。”
话音未落,警报再度响起。这次不是来自地面,而是大气层外。卫星追踪系统捕捉到一枚伪装成气象探测器的轨道武器正在调整姿态,目标锁定守护站。发射窗口:十二小时后。
“他们要用高能粒子束蒸发整个山谷。”艾拉脸色发白,“连尘埃都不会留下。”
周远沉默片刻,忽然问小女孩:“如果……我们让你回到那一刻呢?回到1972年,回到你奶奶说出最后一句话的时候。你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