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三国:从樵夫到季汉上将军 > 第156章 是人是鬼都在秀(第1页)

第156章 是人是鬼都在秀(第1页)

洛阳,大将军府。

“十常侍欺人太甚!陛下病重,彼等竟敢封锁宫禁,连本将军都难见天颜!”

何进声音沉闷,在这间密不透风的室里撞击回荡:

“此等阉竖,祸国殃民,不除不足以平天下愤慨!”。。。

春风拂过南中大地,稻穗初扬,田垄间蛙鸣如鼓。义州城外的公田上,农人弯腰插秧,动作整齐划一,仿佛不是在种谷,而是在书写一部无声的史书。远处山道上,一辆牛车缓缓行来,车上堆着竹简与木箱,几个少年随行护送,衣衫虽旧,却整洁如礼。

这是守心书院迁藏后的第三年。自晋军入蜀、刘禅降晋以来,中原王朝更迭如走马灯,而南中却如深潭静水,波澜不惊。朝廷的诏令到了这里,常要等三个月才有人拆开;官吏派任,十有八九不愿前来。可百姓并不慌乱,他们依旧每月初一召开乡议会,每季举行一次“耕贤评骘”,将一年来勤于农事、教化乡里的长者记入《耕贤榜》,刻碑立于村口。

那把铁斧,仍立在原处。

只是如今,它已被一圈低矮石栏围起,上面搭了青瓦小亭,名曰“守心亭”。每逢春播秋收,孩童们都会自发前来清扫,放一碗新米、一束野花。有个六岁女童曾问母亲:“牛爷爷真的用这把斧头劈开了大山吗?”母亲笑着摇头:“他劈开的不是山,是人心。”

这一日清晨,孟琰拄杖立于书院旧址的断墙前。十年前那一场大火烧尽了府衙文书与兵册名籍,唯独三类典籍被秘密藏入后山溶洞:《耕贤榜》记录德行,《谏议录》留存民间疾苦,《乡议会纪要》则详载每一项公共决策的过程与异议。如今,这些卷册正由新一代“边塾”弟子逐字抄录,准备传往交州、?柯乃至更南的俚僚部落。

“老师。”一名青年走近,手中捧着一封泥封信笺,“成都来了消息,说是晋廷欲设‘南中都护府’,派员巡察,不日将至。”

孟琰接过信,未拆。他望向东方,朝阳正从山脊升起,照亮层层梯田,宛如金鳞铺地。

“他们终于坐不住了。”他轻声道。

青年皱眉:“若晋官强征赋税、征发徭役,我们该如何应对?”

孟琰转身,目光沉静:“我们早已没有‘应对’二字。我们要让他们明白,治理不是命令,而是共识。”

话音未落,忽听远处钟声响起??那是紧急议事的信号。不多时,一名守耕队长快步奔来,额上带汗:“乌蒙部急报!晋使入境,未经通报便强征三十头耕牛,还拘押了两名拒绝交出粮仓钥匙的老农!”

人群顿时骚动。有人怒吼:“岂有此理!当年邓艾都不敢如此!”也有人低声劝阻:“不可轻举妄动,恐激化冲突。”

孟琰却神色不变。他缓步走入尚存半壁的讲堂,取下墙上悬挂的一块木牌,上书四个大字:“**公审待议**”。

“传令七十二部,明日午时,义州广场,召开第二次公审大会。”他说,“不是为了斗气,是为了立规。”

当夜,灯火通明。各村代表连夜赶路,齐聚义州。摩沙族长带着族中长老,巴东李氏携家谱而来,连远居哀牢山深处的傣裔首领也派子侄代为出席。三百余人齐聚广场,席地而坐,秩序井然。

次日正午,阳光普照。晋使arrives,一身紫袍,趾高气昂,身后跟着十余名佩刀武士。他本以为会看到跪迎百姓,却见数千人肃立广场,手持竹牌,上书“求公道”“守约法”“还耕牛”等字样。

“尔等何意?”晋使厉声质问。

孟琰缓步登台,白衣素冠,手执竹杖,身后两名少年抬着一张长案,陈列着牛骨、绳索、残破的农具。

“大人远道而来,本应以礼相待。”孟琰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传遍全场,“但昨夜贵属未经审判,擅夺民产,拘禁良民,已违南中三大约法之一:非经判议团裁定,不得剥夺百姓财产与自由。”

晋使冷笑:“荒唐!尔等蛮夷之地,竟敢自称有法?我乃天子钦差,所行皆奉王命,何须向尔等解释!”

孟琰不怒,只轻轻挥手。阿勒泰走上前来,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簿册??正是《乡议会纪要?景耀三年卷》。

“请大人听一段记录。”他说,“景耀三年四月十七日,七十二部共议定《南中自治约法》十三条,其第七条明文规定:凡外来官吏入境,须先至义州报备,接受民意听证,方可行使职权。违者,视为非法侵扰。”

晋使脸色微变:“你们……竟敢私自立法?”

“非私法,乃共议之规。”孟琰平静道,“此约法曾抄录三十六份,分送成都、江州、永昌等地,丞相府亦有备案。若您不信,可派人查证。”

台下百姓齐声应和:“有案可查!有据可依!”

晋使语塞,额头渗汗。

孟琰继续道:“今您未报备、未听证、未公示,便强征耕牛,实为违法。依约法第九条,应赔偿损失,并公开道歉。”

“放肆!”晋使拍案而起,“我乃朝廷命官,岂能向庶民谢罪?来人,拿下此人!”

武士拔刀欲冲,却被广场四周悄然列阵的守耕队拦住。这些人手持锄头、扁担,无甲无盔,却站成严密方阵,眼神坚定如铁。

“你们想造反不成?”晋使颤抖着喊。

孟琰摇头:“我们从未想过反抗朝廷。我们只是在守护自己订下的规矩。若您不服,可提出申诉,由判议团重新审理。但在此之前,请归还耕牛,释放老农。”

沉默良久,晋使终于颓然坐下。他知道自己陷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这里没有暴乱,也没有臣服,只有一种冷静到令人恐惧的秩序。

最终,在数千双眼睛注视下,他被迫写下认错文书,承诺归还牲畜、补偿损失,并保证今后入境必先报备。

文书宣读完毕,全场寂静片刻,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孩子们挥舞着竹牌,老人含泪微笑。一名白发老妪走上前,将一碗热汤递给那名曾被拘押的老农,哽咽道:“你受苦了……但我们赢了。”

这场公审震动朝野。消息传至洛阳,司马炎览奏大怒,斥之为“化外悖逆”,欲发兵镇压。然朝中亦有大臣进言:“南中之地,不费国家一兵一粮,反年年输粟助边,百姓安居乐业,较之中原流民百万、饿殍遍野,实为治世典范。今因其守法而伐之,恐失天下人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